《大将军罗马》军事系统介绍
大将军罗马怎么看是1.1还是1.2版本?
在你的软件安装目录里应该相应的配置文件,打开看看里面有没有说明
介绍一下罗马帝国的军事上的战术??
古罗马军队的基本战术组织是小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每个小队由两个百人队组成,相当于现在的两个排。百人队原先为一百人,后来改为60至80人,这是由于一名军官(百人队长)来指挥一百人的队伍常显得力不从心,但百人队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营,由450至570人组成,其中有120至160名少年兵,还有相同数量的青年兵和壮年兵,60至80名成年兵,另加一队30人的骑兵。大队里的骑兵很少跟大队一同作战,而是自己合起来组成较大的骑兵队伍。
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一个师,它由10个大队组成,约4500至5000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骑兵。每个古罗马军团配有一个联合军团,这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军,约9000至 10000人,其中约有骑兵900人。两个古罗马军团加上两个联合军团组成一个野战军,称为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由两个罗马执政官当中的一名指挥。每个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通常有18000至2万人,其正面战线宽约二千五百米;整个集团军战斗编队占地约六十万平方米,大约三倍于同样规模的古希腊方阵队形。
军团的机动性取决于每个大队与各分队之间的战术关系,也取决于重步兵的各个作战横队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小队就像一个古希腊小方阵,它的每个横列约20人,纵深6人,士兵间隔略大于古希腊方阵的士兵间隔。每个士兵所占位置约1.5平方米,横队的各个小队之间有一个相当于小队正面宽度的间隔,约30米。各小队交错排列,形成棋盘状的纵横交错队形。这种棋盘方格状的作战队形较之古希腊方阵有许多优点。它比较容易在地形崎岖的乡村实施机动,不用担心部队前后失去紧密的联系,也不必担心横队中出现前后脱节的现象。
古罗马军团是由可以单独机动的部队组成的,他们能在敌人防线上打开缺口并利用缺口进攻敌人。而每个军团士兵也都经过严格训练,能在较小规模上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战斗。他们是西方战争史上最早以这种战术队形、这种方式进行作战的,也是最早以剑而不是梭镖为主要兵器进行战斗的士兵。他们在作战中表现出来的较强的独立性和高度的训练素养,标志着一支强盛的罗马军队的崛起,这支军队能够长年不息地打仗。
古罗马逐步扩展成为一个地中海帝国, 形势的发展迫使罗马执政官马留于公元前100年对罗马军事体制进行了改革。马留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并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小分队虽然保留了下来,但仅仅作为大队里的一个行政单位。每个军团由十个大队组成,每个大队有400---500人。作战时,大队编为十或八列横队,每列横队约有50人。在排成密集队形时,士兵间距约三英尺,这样很适合部队的机动和密集的标枪投掷,但不宜用于白刃战,因为间距太小,剑无法施展。为此,在进行近战时采用了间距为六英尺的疏开队形,为使密集队形能够迅速扩展为疏开队形,在交战前各大队之间必须留出相当于一个大队宽度的间隔距离。一个军团由二或三个横队组成,马留就把横队中的各大队按棋盘方格形状加以排列,从而使军团保持了原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并在士兵之间保留了战斗中挥剑所需的间隔距离。同时利用这种队形的灵活性可以适应方阵中士兵往往自然而然地挤到一起去的倾向,使军团在近战时始终保持连贯均衡,不致产生缺口。这是一项简单、高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使古罗马军团继续保持了固有的灵活多变的特性。
大队在行进时编成四路或五路纵队。若要变为战斗横队,只须先合并成二路纵队,然后作向右或向左转即可。行进间的队伍要进行各种变换时,跟现代军队密集队形的操练方式相似。
军团通常编为三个横队。第一横队包括四个大队,第二和第三各为三个大队,后面的各大队对准前一可横队的大队间隔,以传统的棋盘方格形式交错排列。一支由每个军团平均兵力为4500人的八个军团组成的军队,排成三横队的队形,其正面总宽度约为2500英尺,跟过去以分队为基本单位的军团相似,但纵深要稍浅一些。
军团的主要防御队形有横队、方队、圆队等。横队通常由十个大队排成一列,部署在设防阵地或战壕的后面。方队按普通三横队形式组成,其中三个大队朝正面,七个大队分别朝侧面。
从军事角度来看,以大队为战术单位组成的古罗马军团可以说是适应性强的作战部队。军团最杰出的统帅凯撒在战术上虽无重大贡献,但在军团的动用上却不愧是一位卓越的能手。由于改组了后勤供应车队,作战部队能够迅速前进。侦察兵和骑兵部队能够超前部队主力20英里实施敌情侦察。古罗马的将军们都强调打戟战,只要可能,就寻找机会袭击或逼近敌人的侧翼,他们跟敌人一样,总是力争占领制高点,这样可以增加兵器投掷的距离,冲锋时不仅有力,而且冲击力量更大,同时剑和梭镖刺出时也更加容易些。凯撒通常把最得力的大队安排为第一横队,这样一开始突击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轻步兵进行小规模袭击和用投掷式兵器进行骚扰之后,双方的主力横队便开始互相接近。罗马军团的横队或者主动前进,或者等候敌军逼近至相隔20码的距离。这时,第一横队的前面两列士兵便将标枪投出。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军团已经采取疏开队形。但有时疏开队形的动作迟滞,要待标枪投出之后才完成疏开动作。
军团在主力横队开始跟敌人进行白刃战前发起冲锋。这时,第一横队的8或10列士兵就迅猛冲向敌人,但只有前面的两列士兵能够用上剑,后面各列士兵则将手中的标枪从混战中的士兵头顶掷过去。几分钟后,双方的第二批士兵便上前替换正在交战中的士兵。这样周而复始地替换着打下去,赶到战斗结束,与此同时,轻步兵要负责给后面各列士兵补充标枪。这些轻步兵除了要掩护军团的背后和侧翼外,还要负责找回所有能够找到并尚能使用的标枪和投镖。
若第一横队的进攻未能取胜,或者被敌人压住,那么第二横队的士兵就穿过第一横队士兵的间隔向前推进,第一横队中筋疲力尽的士兵则退下来休息并重新编队,最后便作为后备队的第三横队使用。因此在整个战斗中,横队中的各列士兵以及二个或三个主力 队之间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调动。要进行这样的调动和替换,军队必须要有高度的纪律性和严格的组织。正因为古罗马军队进行了这一系列变动,才能在高明的军事将领的指挥下,不断创造战争奇迹。
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一个师,它由10个大队组成,约4500至5000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骑兵。每个古罗马军团配有一个联合军团,这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军,约9000至 10000人,其中约有骑兵900人。两个古罗马军团加上两个联合军团组成一个野战军,称为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由两个罗马执政官当中的一名指挥。每个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通常有18000至2万人,其正面战线宽约二千五百米;整个集团军战斗编队占地约六十万平方米,大约三倍于同样规模的古希腊方阵队形。
军团的机动性取决于每个大队与各分队之间的战术关系,也取决于重步兵的各个作战横队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小队就像一个古希腊小方阵,它的每个横列约20人,纵深6人,士兵间隔略大于古希腊方阵的士兵间隔。每个士兵所占位置约1.5平方米,横队的各个小队之间有一个相当于小队正面宽度的间隔,约30米。各小队交错排列,形成棋盘状的纵横交错队形。这种棋盘方格状的作战队形较之古希腊方阵有许多优点。它比较容易在地形崎岖的乡村实施机动,不用担心部队前后失去紧密的联系,也不必担心横队中出现前后脱节的现象。
古罗马军团是由可以单独机动的部队组成的,他们能在敌人防线上打开缺口并利用缺口进攻敌人。而每个军团士兵也都经过严格训练,能在较小规模上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战斗。他们是西方战争史上最早以这种战术队形、这种方式进行作战的,也是最早以剑而不是梭镖为主要兵器进行战斗的士兵。他们在作战中表现出来的较强的独立性和高度的训练素养,标志着一支强盛的罗马军队的崛起,这支军队能够长年不息地打仗。
古罗马逐步扩展成为一个地中海帝国, 形势的发展迫使罗马执政官马留于公元前100年对罗马军事体制进行了改革。马留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并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小分队虽然保留了下来,但仅仅作为大队里的一个行政单位。每个军团由十个大队组成,每个大队有400---500人。作战时,大队编为十或八列横队,每列横队约有50人。在排成密集队形时,士兵间距约三英尺,这样很适合部队的机动和密集的标枪投掷,但不宜用于白刃战,因为间距太小,剑无法施展。为此,在进行近战时采用了间距为六英尺的疏开队形,为使密集队形能够迅速扩展为疏开队形,在交战前各大队之间必须留出相当于一个大队宽度的间隔距离。一个军团由二或三个横队组成,马留就把横队中的各大队按棋盘方格形状加以排列,从而使军团保持了原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并在士兵之间保留了战斗中挥剑所需的间隔距离。同时利用这种队形的灵活性可以适应方阵中士兵往往自然而然地挤到一起去的倾向,使军团在近战时始终保持连贯均衡,不致产生缺口。这是一项简单、高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使古罗马军团继续保持了固有的灵活多变的特性。
大队在行进时编成四路或五路纵队。若要变为战斗横队,只须先合并成二路纵队,然后作向右或向左转即可。行进间的队伍要进行各种变换时,跟现代军队密集队形的操练方式相似。
军团通常编为三个横队。第一横队包括四个大队,第二和第三各为三个大队,后面的各大队对准前一可横队的大队间隔,以传统的棋盘方格形式交错排列。一支由每个军团平均兵力为4500人的八个军团组成的军队,排成三横队的队形,其正面总宽度约为2500英尺,跟过去以分队为基本单位的军团相似,但纵深要稍浅一些。
军团的主要防御队形有横队、方队、圆队等。横队通常由十个大队排成一列,部署在设防阵地或战壕的后面。方队按普通三横队形式组成,其中三个大队朝正面,七个大队分别朝侧面。
从军事角度来看,以大队为战术单位组成的古罗马军团可以说是适应性强的作战部队。军团最杰出的统帅凯撒在战术上虽无重大贡献,但在军团的动用上却不愧是一位卓越的能手。由于改组了后勤供应车队,作战部队能够迅速前进。侦察兵和骑兵部队能够超前部队主力20英里实施敌情侦察。古罗马的将军们都强调打戟战,只要可能,就寻找机会袭击或逼近敌人的侧翼,他们跟敌人一样,总是力争占领制高点,这样可以增加兵器投掷的距离,冲锋时不仅有力,而且冲击力量更大,同时剑和梭镖刺出时也更加容易些。凯撒通常把最得力的大队安排为第一横队,这样一开始突击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轻步兵进行小规模袭击和用投掷式兵器进行骚扰之后,双方的主力横队便开始互相接近。罗马军团的横队或者主动前进,或者等候敌军逼近至相隔20码的距离。这时,第一横队的前面两列士兵便将标枪投出。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军团已经采取疏开队形。但有时疏开队形的动作迟滞,要待标枪投出之后才完成疏开动作。
军团在主力横队开始跟敌人进行白刃战前发起冲锋。这时,第一横队的8或10列士兵就迅猛冲向敌人,但只有前面的两列士兵能够用上剑,后面各列士兵则将手中的标枪从混战中的士兵头顶掷过去。几分钟后,双方的第二批士兵便上前替换正在交战中的士兵。这样周而复始地替换着打下去,赶到战斗结束,与此同时,轻步兵要负责给后面各列士兵补充标枪。这些轻步兵除了要掩护军团的背后和侧翼外,还要负责找回所有能够找到并尚能使用的标枪和投镖。
若第一横队的进攻未能取胜,或者被敌人压住,那么第二横队的士兵就穿过第一横队士兵的间隔向前推进,第一横队中筋疲力尽的士兵则退下来休息并重新编队,最后便作为后备队的第三横队使用。因此在整个战斗中,横队中的各列士兵以及二个或三个主力 队之间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调动。要进行这样的调动和替换,军队必须要有高度的纪律性和严格的组织。正因为古罗马军队进行了这一系列变动,才能在高明的军事将领的指挥下,不断创造战争奇迹。
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是谁?
亚历山大(一万希腊士兵战胜波斯百万大军),汉拨尼(罗马千年历史中最让他们心惊胆寒的敌军将领 ),凯撒(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拿破仑(曾征服大半个欧洲的法国皇帝) 此四人并称为欧洲史上四大杰出的军事统帅。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
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业绩。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
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军事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年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终身与古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被誉为战略之父。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又译盖乌斯·朱利叶斯·凯撒、朱利亚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即恺撒大帝:
罗马共和国(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五破反法联盟的入侵,沉重反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全面战争,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殖民地有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欧洲各国除英国外,其余各国都向拿破仑臣服。他还分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
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业绩。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
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军事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年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终身与古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被誉为战略之父。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又译盖乌斯·朱利叶斯·凯撒、朱利亚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即恺撒大帝:
罗马共和国(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五破反法联盟的入侵,沉重反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全面战争,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殖民地有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欧洲各国除英国外,其余各国都向拿破仑臣服。他还分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一款和大将军罗马差不多的战棋类游戏?
我的世界游戏
唐朝军事的介绍
唐朝武将官衔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4.唐朝军事制度 唐朝初期恢复府兵制,较隋朝更为完备。府兵为基本的常备军,平时隶属於皇帝的12卫和皇太子的东宫6率。每卫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每率设率1人、副率2 人。平时负责管理府兵轮番宿卫诸事,战时经皇帝任命,率领从各府调集的府兵出征。即“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於府,将归於朝。”(《新唐书.兵志》)重要军机大事由政事堂举行的宰相会议辅佐皇帝商决。尚书省的兵部,主要负责武官的考核、任免,军队的编制、简点和轮番,以及图籍、厩牧、甲仗的管理等。 太宗时整顿府兵制度,12卫各领40~60府。鹰扬府恢复骠骑府、车骑府的旧名,不久又改为折冲府,“因地立称”,分别冠以所在地名。府分上、中、下:上府为1200人,中府为1000人,下府为 800人。全国最多时共设a府,府兵约60万人,主要分布於政治中心地区的关内、河东、河南及邻近诸道,旨在“居重驭轻”(《陆宣公奏议》卷八),“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玉海.兵制》)。 折冲府为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每府置折冲都尉 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长史、兵曹、别将各1人,下辖4~6团。每团200人,设校尉,辖2旅。每旅设旅帅,辖2队。每队设队正,分为5火。每火10人,有火长。每队、每火的装备,如马、马具和锸、斧、钳、锯等,均有定数。府兵自用的武器、装具和征途所需粮食皆自备。马匹不足,由官府供给。平时训练在冬季进行,由折冲都尉率领本府兵马习战。 府兵的调遣、指挥权属於朝廷。凡发兵10人以上,除紧急情况外,都要有尚书省、门下省颁发的皇帝“敕书”和铜鱼符,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勘契乃发。府兵每年需轮流到京师宿卫,称上番。由兵部依各府离京师远近,确定上番的次数,每次1月,平均每年在役可达3月左右。部分府兵被派遣到冲要地区戍守,一般为1年一次。 府兵的来源,主要是从自耕农和地主中挑选,后来则渐以贫苦农民充役。按照规定,“三年一简”,即3年徵一次兵。凡20岁以上的健壮丁男,都是简点对象。简点标准,以资财、材力、丁口三者为据,“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擅兴》)。一般21岁入役,61岁出军,实为终身服役。后来,征战益多,勋赏不兑现,社会地位下降,地主也渐渐厌恶当兵,特别是“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逐步废坏,军资无所依靠,府兵乃纷纷“亡匿”、“耗散”。玄宗时,下令将服役期减少至15年,自25岁起服役,40岁乃止;又将“三年一简”改为“六年一简”(《新唐书.兵志》),但都未实现,以致折冲府无兵上番。天宝八年(749),被迫停止上番,折冲府从此名存实亡。 由於府兵制日趋败坏,唐初即存在的募兵制便逐渐兴盛。从开元十年(722)起,大规模召募壮士充宿卫。开元十二年,更名为 骑。次年, 骑达12万人,分隶於12卫,每卫1万人,又分为6番,轮流上番服役。平时近营为堋,教阅弓弩,免除赋役,资粮由官府供给。 骑多是被强迫入募和已逃亡再来应募的折冲府卫士,实际上是摊派兵役,其重要变化是由尽义务变为受雇佣。 骑自始就很衰弱,其召募亦无定制,前后只维持20余年。 唐初,驻防京城和宫廷的部队统称禁兵或“天子禁军”。从12卫府轮番调来宿卫京城的府兵,称南衙禁兵。单独组建、驻防宫城北门的禁兵,称北衙禁兵。他们最初是从跟随李渊起事的军人中简选3万人组成,称为“元从禁军”(《新唐书.兵志》),系父子相代,专事宫城宿卫。以后,太宗又从中选善骑者百人,供戍卫、田猎之用,号“百骑”。另置北衙 7营,选骁壮者,於玄武门左右屯营,号“飞骑”。高宗时,置左、右羽林军。武则天时,改“百骑”为“千骑”;中宗时,改“千骑”为“万骑”,分左、右营;玄宗时,增左、右龙武军;肃宗后,也多有更易。禁兵一般是召募来的,历来骄惰怯弱,后受宦官控制,更加腐败。但是,唐朝后期主要靠禁兵维持残局。 唐初,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称镇、戍。镇与戍均有上、中、下之分。上镇 500人、中镇300人、下镇300人以下,每镇设镇将、镇副各 1人。上戍50人、中戍30人、下戍30人以下,每戍设戍主、戍副各 1人。此外,在少数地方,大者设军,小者设守捉,各设使和副使统领,有的由州刺史兼任使职。地方兵中多为各地轮番到边境戍守的戍卒,称“防人”,3年一代,自备资粮;另有少数召募来的兵,称“防丁”或“丁防”。玄宗时,在戍卒中召募能更住 3年者,官给赐物;后又召募长期从军的健儿,称“长征健儿”,资粮等均由官给,称为“官健”,是由国家供养的职业军人。后期,地方藩镇的军人主要是这类“官健”。从武则天时期起,北边部分州还建立一些民众武装,称团结兵,其他地区也有土镇、土团、团练等。团结兵一般是“选丁户殷赡,身材强壮者充之”(《唐六典.尚书兵部》)。官府给予身粮、酱菜,免其徵赋。主要任务是配合军队防卫边疆。他们由州刺史或节度使统辖。 唐朝还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军事法律,如《卫禁律》、《擅兴律》、《捕亡律》、《宫卫令》、《军防令》、《兵部式》、《兵部格》,对军人的职守、赏罚等有较详细的规定,凡违犯了“令”、“式”中的有关规定,就要依“律”、“格”给予惩处。 唐末,各节度使控制地方政权,凭藉其拥有的土地、人丁、财赋,豢养大批军队,与朝廷抗衡,改变了“内重外轻”的态势。安史之乱以后,割据日甚,以致“方镇相望於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自国门以外,皆分裂於方镇矣”(《新唐书.兵志》)。
唐朝武器、马政和军需供给制度 武器 兵器大多由官府作坊制造、中央设军器监,辖甲坊署,从事甲胄、筋角的生产;弯坊署掌矛头、弓矢、 排管、刃族的制作。乾元元年(758),改军器监为军器使,由宦官担任。地方州府亦设置作坊制造兵甲。河中的弓,浙西的弩,安定的 甲,都是比较有名的。根据步兵、骑兵实战及朝廷仪仗的需要,弓、 驾、箭、刀等都分成许多种类和不同形制。每件重要兵器要刻上工 匠姓名、制造年月,以备检查。由中央卫尉卿与地方政府所属武库分别保管,奉皇帝敕命才予以调发。 马政 唐朝骑兵庞大,马政地位重要。中央设太仆寺主管,在陇右及其他地区设置国家牧监(养马场),具体负责战马的牧养、管理与供给。监分上、中、下三等,有马5000匹为上监,3000匹以上为中监,不足3000匹为下监。各监置牧监一人,副监一或二人。此后,又相继置陇右诸监牧使、群牧都使、闲厩使等,统领各地牧监。为加强管理,朝廷对马匹的繁殖、死耗、烙印、奖惩等,都有具体现定。每年秋天登记马籍,区分良马、驾马,定期上送殿中省尚乘局、各级官府及 军队使用。遇有大的战事,还随时向民间征发马匹。安史乱后,由宦官充当的内飞龙使控制全国监牧人权。但由于陇右地区被吐蕃占领,牧监全部丧失,政府主要以高价购买回鹘马以供军需。 军需供给 唐朝军需供给有两种情况:一是前期的府兵和兵募,服役和番 上期间,实行衣粮和部分武器自备的制度,出征作战才由官府全部 供给,所以军费开支有限。二是中后期即府兵制破坏以后,骑、神 策禁军、藩镇兵、边防军等,武器、衣粮皆由官府供给,全国军队百 余万人,军费开支大增。掌管全国军费筹措和开支的是尚书省户部 度支即中,各沿边车、镇则设支度使承办。为及时将军需衣粮送到 军队,官府在长安、洛阳以及靠近运河沿线城镇建立仓库,储存粮、 绢,以便就近供应。战时则随时设置粮料使、军粮使、供军院使等,绢,以便就近供应。战时则随时设置粮料使、军粮使、供军院使等, 专门负责向前线运输衣、粮、器械。军费主要来源是租税和屯田收入,全国租税收入2/3被用于军需。 唐朝军事制度变化的明显表现,同政治、经济制度一样,前盛 而后衰,“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X骑,X骑又废,而方镇 之兵盛……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新唐书.兵志》)。自 西魏开始而盛极于唐前期的府兵制败坏后,取代府兵支撑唐朝统治的军队是神策禁军、藩镇军等,军制由此而混乱多变,藩镇势力急剧膨胀,从而加速了唐王朝的覆灭,酿成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 祸患。
唐朝武器、马政和军需供给制度 武器 兵器大多由官府作坊制造、中央设军器监,辖甲坊署,从事甲胄、筋角的生产;弯坊署掌矛头、弓矢、 排管、刃族的制作。乾元元年(758),改军器监为军器使,由宦官担任。地方州府亦设置作坊制造兵甲。河中的弓,浙西的弩,安定的 甲,都是比较有名的。根据步兵、骑兵实战及朝廷仪仗的需要,弓、 驾、箭、刀等都分成许多种类和不同形制。每件重要兵器要刻上工 匠姓名、制造年月,以备检查。由中央卫尉卿与地方政府所属武库分别保管,奉皇帝敕命才予以调发。 马政 唐朝骑兵庞大,马政地位重要。中央设太仆寺主管,在陇右及其他地区设置国家牧监(养马场),具体负责战马的牧养、管理与供给。监分上、中、下三等,有马5000匹为上监,3000匹以上为中监,不足3000匹为下监。各监置牧监一人,副监一或二人。此后,又相继置陇右诸监牧使、群牧都使、闲厩使等,统领各地牧监。为加强管理,朝廷对马匹的繁殖、死耗、烙印、奖惩等,都有具体现定。每年秋天登记马籍,区分良马、驾马,定期上送殿中省尚乘局、各级官府及 军队使用。遇有大的战事,还随时向民间征发马匹。安史乱后,由宦官充当的内飞龙使控制全国监牧人权。但由于陇右地区被吐蕃占领,牧监全部丧失,政府主要以高价购买回鹘马以供军需。 军需供给 唐朝军需供给有两种情况:一是前期的府兵和兵募,服役和番 上期间,实行衣粮和部分武器自备的制度,出征作战才由官府全部 供给,所以军费开支有限。二是中后期即府兵制破坏以后,骑、神 策禁军、藩镇兵、边防军等,武器、衣粮皆由官府供给,全国军队百 余万人,军费开支大增。掌管全国军费筹措和开支的是尚书省户部 度支即中,各沿边车、镇则设支度使承办。为及时将军需衣粮送到 军队,官府在长安、洛阳以及靠近运河沿线城镇建立仓库,储存粮、 绢,以便就近供应。战时则随时设置粮料使、军粮使、供军院使等,绢,以便就近供应。战时则随时设置粮料使、军粮使、供军院使等, 专门负责向前线运输衣、粮、器械。军费主要来源是租税和屯田收入,全国租税收入2/3被用于军需。 唐朝军事制度变化的明显表现,同政治、经济制度一样,前盛 而后衰,“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X骑,X骑又废,而方镇 之兵盛……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新唐书.兵志》)。自 西魏开始而盛极于唐前期的府兵制败坏后,取代府兵支撑唐朝统治的军队是神策禁军、藩镇军等,军制由此而混乱多变,藩镇势力急剧膨胀,从而加速了唐王朝的覆灭,酿成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 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