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4》周仓人物背景介绍
介绍三国演义中的周仓
周仓,正史无字,野史记载字元福,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在《山西通志》中也有记载,但是在三国志中无记载。其形象为身材高大、黑面虬髯的关西大汉,本是黄巾军出身,关羽千里寻兄之时请求跟随,自此对关羽忠心不二;
在听说关羽兵败被杀后,周仓也自刎而死。在《三国演义》及此后的各种民间传说中,周仓均以关羽护卫的形象出现,在各地的关帝庙中,关羽神像的两侧也经常供奉周仓、关平(关羽之子)的神像。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在《三国演义》里,周仓是黄巾军张宝的手下,张宝死后,他和裴元绍率部藏在山林里。关羽为了找大哥刘备,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路过卧牛山。周仓仰慕关羽已久,因而追随关羽,自此成为关羽身边的武将。
《三国志》没有出现过周仓的名字,只在《鲁肃传》写道:单刀会上,鲁肃指责关羽不讲信义,不归还荆州。关羽旁边坐着的一个人就顶了鲁肃一句:荆州,有德者在,为何还你。关羽对此人说道:国家大事,哪容你插嘴。就让那个人开了,后来有人告诉鲁肃,那个人就是周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仓
周仓是什么来历?
真假三国纵横谈37:从无到有的周仓
电视剧中的周仓形象
说起周仓,想必《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不会陌生,他早年追随关羽,一直到关羽兵败麦城被擒杀,他也和关羽一起被东吴所杀,真是死得壮烈,死得其所。
然而,翻遍所有的关于关羽的历史记载,并不见周仓其人。但自从《三国演义》出现以来,周仓之名及其故事,真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小说中,他出身低微,自从他归顺关羽以来,就一直忠心耿耿,最后也是追随关羽一起被杀,真是义烈丈夫。直到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把他的塑像与关平、关兴、赵累等人同祀于祠堂东偏殿内,仿佛历史上实有其人。至于全国各地数不胜数的关帝庙,关羽的塑像两旁,都少不了两个侍从,一是关平捧印,一是周仓持刀,正如释迦牟尼少不了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一样。
既然没有史籍记载,那么周仓又是从哪里跑出来的呢?他的出现,其实并非《三国演义》的首创,更不是无缘无故的出现的。
陈寿的《三国志》写到刘备借荆州,及至进据西川,孙权要求刘备归还荆州,遭到拒绝。此时孙刘两军在今益阳一带对峙,形势十分危急,一边是鲁肃,一边是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际。于是鲁肃派人邀请关羽见面,“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在会上,鲁肃指出以前东吴因刘备兵败远来,无地驻扎,因此这才借与荆州;现在刘备已得益州,东吴但求归还三郡,这样的要求十分的合理,要求关羽履行。鲁肃的话刚说完,座上有一个起身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鲁肃严加呵斥,关羽也出来道:“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使眼色叫他退下。
这座上发言的人,史籍上并没有记载其姓名,估计也即一个身份卑微的将校之类。但当三国故事在民间盛行以后,“单刀会”也成为一个重要情节,这个座上客便受小说家和戏剧家的注意,要把当真的当成一个人物来写了。后来的周仓,即是由此而塑造出来的。
周仓总是和关羽形影不离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有一则云:
关圣庙传周将军仓,史传并无明文,而小说载之,儒者所弗道也。然历着灵应,似非全诬。《山西通志》云:“周,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后遇关公于卧牛山上,遂相从。樊城之役,生擒庞德。后守麦城,死之。”与《三国演义》俱合,但未知有所证否尔?
这部《山西通志》硬说周仓是平陆县人,看来是根据民间传说,而又引《三国演义》来加以证实,虽说是官方所修的地方志,同样是不足为信的。
要查周仓这个人物的最早来历,还应要从小说和戏剧中去寻找。
根据现存的文学作品分析,笔者认为他最早的原型是出自元代关汉卿的著名杂剧《关大王单刀赴会》。此剧现存最早版本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曲文齐全,说白极简。该剧讲述的是鲁肃要讨还荆州,派人请关羽过江赴会。
《三国演义》的叙述是十分清楚的,关羽单刀赴会,跟随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周仓。但杂剧中却并无周仓的名字。此剧第三折的开头,有两个人先出场,一个叫“关舍人”,另一个只用一个“净”字。人们都知道,“舍人”是元代杂剧中对少年公子的称呼,“关舍人”自然是指关平。至于另外的那个“净”,既不是姓,也不是名,而是角色的一种,即所谓的“二花面”。这就是说,先出场的人,其中一个是关平,另一人不知道姓名。他们二人上场做了些动作,便下场了,然后关羽出场,故事慢慢铺展开来。
看了此剧先出场的三个人物,我们心中就会明白,除了关羽之外,另两人一俊一丑,俊的舍人即是关平,而丑的净便是周仓。
但在此剧中,周仓还没有名字,他只是追随关羽过江的一员二花面的武将,然而这个“净”是周仓的原型是毫无疑问的。
此剧第四折最后还有两段唱词是低一格抄写的,唱词大意说,鲁肃叫人偷走了我的马,偷马人给拿住了,气得我恶狠狠要把偷马贼捆起来,用铜?打烂他的大腿。这样的唱词自然不是出于关羽之口。据今人刘知渐《读单刀会札记》说“这个人物极可能是周仓。大约关羽上船后,周仓发现自己的坐骑被鲁肃部下偷去,因此愤怒地对偷马贼唱出这支曲文。”这一推测是合理的,只不过周仓还没有名字。
到了《三国演义》时,在单刀会一场,这个二花面当然照例出场,但就不可能没有名字了,于是作者“赐以嘉名”,称他为周仓。于是周仓就活跃于读者眼前了。
关羽死后成神,作为追随他的左右手,周仓自然也不例外,也成了神仙。关于他的神话,就陆续出现了。而且所有关于他的神通,全是他一个提纲,没有关羽和关平的影子。
?人获《坚瓠秘集》记载一件事,明崇祯年间,徽州有个王姓之人,生性不孝,每日都要老母抱着孙儿到厨房做饭,习为常事。忽一日,正在厨中烧水,他母亲手抱孙儿,一手揭开锅盖,小孙突然奋力挣扎,跌下锅中,捞起时已受烫伤。王某闻讯,狂怒持刀,欲杀其母。其母慌急,逃出隔壁的关帝庙。王追入庙中,举刀欲斩之际,忽见周仓神像举刀一格,王刀飞出丈外,随即倒地而死。庙祝闻声出现,见周仓神像一足仍在栏内,另一足已跨出栏外,植立不动。此事惊动全镇,争来礼拜,并粉刷贴金,从此周仓神像一脚跨栏,至今仍旧不变。
袁枚《子不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浙江东台县关帝庙内的周仓神像,塑造凶猛,但脚下不着靴鞋,露出一双大脚板。据说这种塑像也有来历,因为当年关羽水淹七军,擒于于禁和庞德,而庞德是被周仓在水中生擒的。周仓当然不是穿靴下水,因此此神也塑作赤脚模样,以传其真云云。袁枚还说他亲自到过东台县,入关庙参拜,证实周仓的神像是赤脚的。
清人李心衡写过一本《金川琐记》也记叙了周仓显圣的故事。据说在乾隆三十七年征剿大小金川之役,经过艰苦战斗,迫使叛军投降,但叛军仍暗阴反扑。忽一日,叛兵突袭大营,包围登春沟(今四川抚边屯),官兵虽拼命抵御,仍无法将叛军击退,而大兵远隔,也不能救援。正当叛军蜂拥扳崖登山,情势万分紧急时,官军忽来一巨人,手持大刀,向叛军纵横冲杀,立时砍倒数十人,叛军大惊而退。当战斗时,官军见此大汉一脚皮靴,一脚草鞋,不知何故。乱平之后,遍寻其人,杳无踪迹。不久,有军官回到成都,偶入文庙街关帝庙,忽见周仓神像,一脚皮靴,一脚铁制草鞋,乃知是周仓显圣。于是金川屯所建筑关帝庙,并照成都的型式塑造周仓神像。
关羽神像,左为周仓,右为关平
此三则神话都与周仓的脚有关,也许是反应了某些人对周仓的看法,他是草寇出身,后来才追随关羽,因此仍然逃不开绿林好汉的色彩。
周仓是历史人物还是小说虚构人物
它反映了有清一代民间信仰心理和意向。
由此,19世纪就有单独为周将军立庙祭祀的。现在台湾就有周仓庙,如彰化北丰镇的白鹤宫、台南盐水镇的镇南宫;后者据称始建于甲午战争前夕,日本侵占时,说是妨碍交通拆毁,神像为居民祭祀于家中,1961年重建。台湾民间还有称此县万里乡关帝庙的周仓神像“系光绪十七年(1891年)漂流至野柳河边,经人捞获建庙祀为主神”(《台湾庙神传》)。
此际周仓形象长身独立,“短胡大眼,黑脸虬须”,与大陆关帝庙周仓造像同出一模,也即是罗贯中《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周仓原型。
在民间,通常人们认为周仓在历史上必有其人的。《山西通志》说:“周将军仓,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后遇关羽于卧牛山,遂相从,于樊城之役,生擒庞德,后守麦城,死之。”至今湖北当阳城东原麦城附近田地上,还有周仓墓,墓碑“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周仓将军大名贯神州,否则他有什么资格、级别能形影不离替关王爷持刀护卫呢?
但是,周仓名字确不见于那部钦定正史的《三国志》。就是后来的元人《三国志平话》也只是为诸葛亮驱动木牛流马的未将,与关羽无关。
因此,诸多学者均认同周仓实无其人。《三国演义》说他是黄巾张宝部将,后来追随关羽左右,以及在水淹七军时下水活捉庞德等情事。此乃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三国演义辞典》主编沈伯俊日前与笔者信函也称,“周仓确系虚构人物,乃是民间传说、通俗文艺的产物。”成都武侯词所列的周仓造像,也是从《三国演义》忠于关羽的儒家人才标准而入选的。还说,湖北当阳现存的周仓墓,也是好事者捏造。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山西通志》、《平陆县志》多系循《三国演义》故事。来新夏等学者也认为明清地方志多有将《三国演义》故事和三国传说编写进去的。
也有学者说,明人开始塑造周仓,也是为了突出关羽忠义之气。明清理学很注意“忠义之气”,乾隆帝就公然篡改《三国志》,改关羽“壮缪”谥号为“忠义”。有其主必有其仆。关羽忠义之气必须贯彻群下,它须要树立各种模式。所以周仓的忠义味,更加可以突出关羽了。因而,毛宗冈说,像周仓那样的绿林豪客,能遇到关羽真太幸运了,“今日立庙绘像,仓得捧大刀立于公之侧,竟附公以并垂不朽,可见人贵改图,士贵扞主。虽失足萑苻,未尝不可以更新,而单身作仆,胜似拥喽罗称大王也”(《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批语)。
可见,周仓现象是为社会文化环境所泡制的,实无其人。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周仓名字虽不见《三国志》,但并不等同于无此人在焉。盖《三国志》立传大都为帝王将相,周仓的身份充其量也仅是关羽麾下一护卫。他无官无爵,当然难以立传,也鲜有行迹传世。即使这样,《三国志》仍见有周仓式人物活动。有如鲁肃在益阳(湖南益阳)请关羽赴会,就在荆州奉还事发生争论时,“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唯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知之去。”(《三国志。鲁肃传》)在两军统帅商谈前,竟直言冲撞,无疑是关羽指使,其身份也是够出格的,和周仓造型的性格、气质也相锲合;因此,他的事迹“也不是完全凭空捏造”(邱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广西人民出版社)。正如王械所说,“周将军仓殉节麦城,而墓无可考,稽其遗迹,即长坂坡曹刘交兵处也。可见周仓确有其人,只是在正史中把他遗漏了”《秋灯丛话》卷二,台北,广文书局1968年版)。周仓名不见经传,但他的形象却远远超越历史无名记录,农耕社会中的人们,按照自己的心理机制和价值取向,需要周仓似的图式,所以即使《三国志》等没有记载有周仓,也会制造出周仓的高大形象。
三国演义简介及人物介绍
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作《三国志传》、《三国全传》、《三国英雄志传》,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据历史事实(《三国志》)改编之小说,但也让许多人误以为《三国演义》的内容就是三国正史。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有言曰:“演义一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
人物介绍
一、核心人物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
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形象上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
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人生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司马懿
司马懿 字仲达,东汉末期河内温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操称魏王,立曹丕为太子,司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
经常与曹丕谈论大事,研究谋略,深为曹丕信服。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时把辅佐曹睿之重任交给了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
曹睿即位,是为明帝,他封司马懿为舞阳侯。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司马懿当机立断,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
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马懿与诸葛亮祁山斗智,成功抵制了诸葛亮的进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岁的曹芳即位。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挟小皇帝外出拜谒高平陵,暂离京城。司马懿当机立断,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一派。
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马懿病死,但由于他攻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3、 刘备
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再夺汉中。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为替关张二人复仇发兵出击东吴,被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因此惨败使汉国元气大伤。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4、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时值曹操一统北方,孙权虎踞江东,刘表和刘璋控制荆、益二州,但无所作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军进取荆州,刘备兵败。在此紧急关头,诸葛亮赶赴柴桑,同鲁肃、周瑜等劝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
建安十六年,刘备以助刘璋为名,率兵数万入益州,于次年与刘备会师,攻取成都。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
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建兴三年(225年)进军南中。采用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使孟获等心悦诚服,五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自统大军10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六出祁山,于建兴十二年春统军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所率20万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八月,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
5、孙权
字仲谋,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
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汉军。252年病逝。
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二、其他重要人物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三国之中的一些经典人物罗列如下:
1、曹魏
文臣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陈群、华歆、钟繇、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
王粲、蒯越、张继、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贾逵、陈琳、司马懿
武将 张辽、徐晃、夏侯惇、夏侯渊、庞德、张郃、李典、乐进、典韦、曹洪、曹仁、曹彰、曹纯、于禁、许褚、吕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钟会、邓艾、曹休、张燕、张绣、朱灵、路昭、史涣、韩浩、王凌、孙礼、秦朗、郑文、夏侯尚、毌丘俭、诸葛诞
2、蜀汉 文臣 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庞统、法正、许靖、马良、徐庶、陈震、杨仪、费祎、蒋琬、孟优、黄皓、诸葛亮
武将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关平、周仓、关兴、张苞、陈到、李严、姜维、廖化、马谡、马岱、陈式、雷铜、吴兰、王平、任夔、张翼、马忠、张南、冯习、傅佥、关索
3、孙吴
文臣 陆逊、张昭、张紘、鲁肃、虞翻、顾雍、诸葛谨、诸葛恪、陆凯、骆统、周鲂
武将 周瑜、吕蒙、甘宁、太史慈、程普、黄盖、韩当、周泰、蒋钦、丁奉、徐盛、陈武、凌操、凌统、潘璋、朱然、孙桓、马忠、孙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于诠
4、
群雄 诸侯 张角、何进、董卓、袁绍、吕布、袁术、刘表、刘璋、马腾、张鲁、韩遂、公孙瓒、韩馥、刘岱、王匡、张邈、孔伷、陶谦、鲍信、桥瑁、袁遗、孔融、张超、张杨、刘度、赵范、金旋、韩玄
黄巾军 张宝、张梁、程远志、邓茂、马元义、赵弘、韩忠、孙夏、管亥、何仪、刘辟、龚都、裴元绍、高升、张闿、韩暹、李乐、杨奉
5、东汉朝廷
文臣 董承、王子服、李儒、陈宫、田丰、沮授、审配、许攸、郭图、逢纪、辛评、荀谌、辛毗、陈登、蒯良、王累、韩胤、沮鹄、杨弘、阎象、蒯越
武将 伍孚、李傕、郭汜、颜良、文丑、潘凤、俞涉、武安国、穆顺、华雄、牛辅、张济、樊稠、胡轸、胡车儿、李肃、高顺、张任、高览、曹性、闵纯、纪灵;
马休、马铁、高览、袁谭、袁熙、袁尚、高干、麴义、吕翔、吕旷、韩猛、淳于琼、焦触、张南、马延、雷薄、张勋、陈纪、桥蕤、郝萌、侯成、宋宪、魏续、成廉、蔡瑁、张允、黄祖、苏飞、吕公、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
6、其他人物 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吕伯奢、普净、华佗、于吉、左慈、吉平
扩展资料:
一、起源与版本
三国故事在中国民间流行久远。隋朝《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观看曹操谯溪击蛟的杂戏。唐初刘知几《史通》有“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故事。譬如宋元时代盛行于都市游乐场之说话,题材多样,作品众多,其中最受欢迎就是取材于三国时代历史之“说三分”。
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霍四究“说三分”之事。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英宗至治年间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演义》。
二、作者
普遍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也有一些说法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和他的老师施耐庵合著,但未有明确考证证明。
不过近年对作者亦有争议,学者张志和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找到一部明代插图孤本黄正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虽然该版本的封面、序言、目录和附录是明天启三年补订,正文部分却是早年留下的旧版本,这也让原先“嘉靖本为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之说不攻自破。
胡适曾在1930年代说过:“《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来演义家的共同作品。”“《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三、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精于塑造人物形象,能通过叙述人物的行动和举止来反映人物独特个性。如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等早已深入民心,性格突出,全赖罗贯中绘形绘声和生动逼真的描写,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和政争智斗,描述各战事精彩绝伦,如亲历其境之妙,更首创单挑场面,突显武将于沙场上的勇猛威武与英雄形象。
结构宏伟紧密,全书人物众多,头绪纷繁,情节复杂,惟作者能以蜀汉为中心,抓紧魏蜀吴三国间的冲突矛盾,写来井井有条,脉络清晰,规模宏大。
语言方面夹用文言白话,明快生动,既吸收古代文言的精华,亦加以适当的通俗化,故能“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收雅俗共赏之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周仓是虚构人物,还是历史人物?
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