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全自动火山开发系统详解

整理:游戏131
作者:网络收集 时间:2019-12-02 17:10:36

缺氧 休眠的小火山怎么弄

利用蒸汽机降温,可以降到200多度,顺便还能发电。当然其他发热的火山都可以。
之前我以为蒸汽机主要是用来发电的,后来发现发电只是附属产物,真正用处是降温,可以给金属精炼厂管道中的冷却液和液体降温器降温。代价就是每周期200kg水或者污水~
蒸汽发电机偏压的方式最好用,讲的话不好讲清楚。具体制作方法可以去b站找视频。

缺氧》循环基地怎么建 氧气循环攻略详解

缺氧完美循环基地怎么建造 完美循环基地建设方法 当游网

1.关于能源:牢记物质守恒定律

物质和能量是不会凭空出现的。

由于能量有限,那当然是开局就能刷出很多很多能源就最好了,主要就是三大不可再生能源:煤、氢气、天然气。

开局当然是希望能刷出:有临近的干净水源+氢气/天然气+煤矿+铜矿+食物来源。但是能不能刷得出氢气和天然气,以及煤矿的量有多少,全都看各人的RP了。能鼓捣出多少不可再生能源,全看RP。

能源耗尽了,没有能量维持殖民地日常运转了,基本上就算是Game Over了,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那有没有可再生的能源?

但我发现,有一种能源可能算作是“可再生“的,那就是:农作物生产。

所以说,想致富,我觉得应该多种“树”。这里的“树”就是指游戏中的各种农作物,比如米虱树。

种出大量的食物->复制人吃掉->发电,这应该就算是成功获得大量“可再生”能源。

到头来,烧氢气也好,烧天然气或煤也罢,最后还是得老土法子:人力发电机,比较靠谱。

问题:软泥条,似乎也是好东西,相当于直接把泥巴和水用电转化成了能量,但这个做法的“泥巴+水”与能量之间的“转化率”又是多少?够不够补偿掉制作时所花费的电能损耗?我没有计算过,也没有查到相关文档。希望能有大神解答。

2.殖民地规划:丰字形如何?

反正我个人只会修丰字形……整体布局还算美观,后期走电线走水管走气体管都非常方便。(注:瓷砖和梯子下面都可以铺管路,包括铺跨管连接器)。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更妙的高见。每个房间口留出一到两格空,给未来修门或是空气净化器提供方便。

3..殖民地最低要求:吃住拉

吃:修大农场……全用水培瓷砖修,直接拉水管,免得复制人一天到晚除了跑来跑去除了浇花之外啥都干不成。

住:关键是提温度、装饰度。居民区最好是保留三格高度,为了以后安装雕塑,用气体管道安装中央供氧系统方便。落地灯/吊灯、空间加热器、空气净化器都要有。花盆(1*1)和雕塑(1*3)任意。如果规划着想修画布别忘了画布是2*2的。个人感觉居民区最好建在中部位置。如果地板铺透气瓷砖的话二氧化碳可以往下沉积,方便聚集起来用二氧化碳净化器除去。

拉:抽水马桶是好东西,脏水喂给米虱树。

4.常见气体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重量”

(按从轻到重排)

氢气<氧气<氯气<二氧化碳(我至今没发现氯气有何作用)(天然气和浑浊氧气的“重量”比较没在GamePedia找到)

这样来看,水电解装置最好安装在殖民地靠上的位置,至少高于居民区,防止电解出最轻的氢气上浮而污染整个环境。

5.前期应该大力研究各种黑科技

个人认为首先应该研究完成精细农业,搞出一片大农场,之后根据是否临近大量不可再生能源,决定先研究发电还是研究水/气体管路。室内装饰研究的话,我感觉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再研究似乎都无所谓了。

5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中拦路虎是什么意思

以下是详细的解答,你要的答案在其中
请采纳,谢谢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小学语文五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9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4人.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1岁左右,年龄结构比较正常,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上课思维较活跃,勤学善思,认真完成作业;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律性差.就总体而言,学生积极向上,学习热情高.
三、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是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2、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1):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2):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4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八、课堂练习
1、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
3、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九、作业设计
1、用“∨”选择加粗字的读音:
 妖娆(rāo náo) 隧﹙suì shuì﹚道 机械﹙jiè xiè﹚
 青藏﹙zàng zhàng﹚ 狰狞﹙níng líng﹚ 巍峨﹙wèi wēi﹚
 2、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
(1)用一杯水去营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帮助不大,无济于事.(    )
(2)顾不得吃饭,忘了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教学资料及资源 
1、青藏铁路建设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经过青藏铁路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青藏铁路全线所有站线、辅助线轨道已铺设完毕.至此,青藏铁路全线所有轨道铺设全部完成.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沿线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其中翻越唐古拉山最高点海拔达到5072米.为了青藏铁路早日开通运营,青藏铁路全线上万名建设者,放弃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正在为青藏铁路建设奔波忙碌着.
 青藏铁路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快西藏、青海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铁路运输将大大降低进出藏客运和货运的成本.
世界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
2、世界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
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风火山隧道久冻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
来到风火山隧道,首先被隧道口前那巨幅对联所吸引:“乘白云抚蓝天搏击雪域缚苍龙,踏清风邀明月洞穿世界最高隧”.风火山地区气候环境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7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左右,严寒、缺氧.
来自陕西咸阳的中铁二十局300多名建设者,参加了打通风火山隧道的攻坚战.为解决高原缺氧问题,他们建起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制氧站,在隧道施工中,对洞内进行弥漫式供氧,使洞内氧含量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原施工缺氧的难题.同时,中铁二十局还给每个职工宿舍都配备了吸氧装备,并提供抗缺氧药物,保证每个职工都能吸上足够的氧气.由于采取了科学的措施,在青藏铁路建设全线,虽然这里施工条件最恶劣,职工高原病发病率却是全线最低.
2001年10月18日,风火山隧道打响第一炮,产生的弃碴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弃碴含土量约为15%至20%,隧道地质结构主要为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裂隙冰、砂岩、泥岩及泥沙互层.风火山隧道被列为青藏铁路全线重点工程之首,誉为“天字第一号工程”.
为了确保了施工质量,中铁二十局投资5200多万元,购置了国内一流的隧道施工设备,在洞内实现了有轨运输,建起了高压蒸汽锅炉、暖风机站和洞内保温、降温系统,解决了洞内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等一系列难题,2002年10月19日,风火山隧道—这条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经过建设者们整整一年的奋战,终于顺利贯通.

3、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
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占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设计为三股道.唐古拉车站主要适应列车会让的需要.车站由中铁十八局下属的第六项目部承建.根据这个车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特点,工程设计中采用了片石通风路基.这种设计可以使冻土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对冻土的扰动,达到有效保护冻土的目的.
唐古拉车站于2004年8月建成,成为千里青藏线上的一大景点.

4、亚洲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
南山口铺架基地从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点格尔木市向南行进约30余公里,就来到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高原铺架基地—地处海拔3050米的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
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规模之大、技术含量之高,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都居首位.在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之初,这里还是黄沙漫舞、人迹罕至、一片凄凉.自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的号角吹响以来,中铁一局500多名职工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抗缺氧、顶风沙、风餐露宿,打响了人与自然的搏击战和铁路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攻坚战,克服重重难关,扬起了青藏铁路起步的“龙头”大旗.
铺架基地从2002年3月开始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钉联生产线从2002年4月开始试生产.郭秀春说,南山口铺架基地承担着青藏铁路南山口至安多段的路轨铺架任务.青藏铁路所经线路横亘“世界屋脊”,由于高寒、缺氧、低压,加之坡度大、温差大、风沙多、雷电多等不利因素,给施工和运输带来巨大困难.当前,国内生产的铺轨机、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功率下降近一半,一般最大坡度适应能力为千分之十二,且因缺氧,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废气,造成环境污染.而青藏铁路设计最大坡度为千分之二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铁路铺架的一只“拦路虎”.为此,中铁一局调集了具有丰富铺架经验的专家,对国产铺轨架桥机械和内燃机车进行改造,提出了研制补氧增压设备,改造机械、机车车辆设备,预防严寒、风沙、雷电等一系列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经改造后的铺轨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千分之二十二的坡道上作业,动力性能良好,设备运转正常,环境污染极小.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高原铺架技术上的空白,从而为青藏铁路铺架提供了设备保障.
从青藏铁路开始铺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中铁一局以平均日铺轨3000米、日架桥3.5孔的速度,不间断地将钢铁大道向拉萨方向推进.他们创造了最高日铺轨6575米、日架桥6.5孔的记录,这一速度与平原地区铺架速度基本相当,并确保了安全与质量.
5、世界最长“代路”桥,高原冻土上最长铁路桥
清水河特大桥位于海拔4500多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全长11.7公里,是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也是整个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的重点控制工程.
清水河特大铁路桥如同一条美丽的“彩虹”,飞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这里可可西里高寒缺氧,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同时这里处于高原多年冻土地段,冻土厚度达20多米,且含冰量高,这给修建青藏铁路增加了不少难度.为了解决高原冻土区施工难题和保护好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勘察设计的专家们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措施.
清水河地区季节性温差明显,夏季最高温度达38摄氏度,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冻土区就会出现热融湖塘、暗河、冻涨球等现象.除了在地表能看到的热融湖塘外,到了夏季,气温升高,冻土融化,还会在地下20米至30米之间形成暗河;而到了冬季,热融湖塘和暗河由于气温的急剧下降,会形成突出地表的冻涨球.如果处理不好冻土问题,修筑的铁路将会变成高低不平的搓板路,留下运营隐患.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个别桥墩因天寒出现了龟纹,为了保证桥墩的质量,中铁十二局指挥部已经炸毁了三座这样的桥墩.
在巨龙般逶迤而去的大桥下,各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现在,铁路路轨已从这座大桥上顺利铺架通过.在神秘而美丽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清水河铁路桥已经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6、青藏铁路第一高桥——三岔河大桥
从昆仑山北缘的纳赤台上行15公里,一座雄伟的大桥拔地而起,像巨人的双臂托起飞驰而来的列车.这座大桥就是青藏铁路沿线最高的大桥—三岔河大桥.三岔河三岔河大桥及落成纪念碑大桥全长690.19米,桥面距谷底54.1米,是青藏铁路全线最高的铁路桥.它共有20个桥墩,其中17个是圆形薄壁空心墩,墩身顶部壁最薄处仅有30厘米.
三岔河大桥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这里冲积地层形成的峡谷,犹如利斧将一座高山从中劈开,三岔河大桥的两端就悬架在地势陡峻的山崖之上.
中铁十四局三公司承担了三岔河大桥的施工任务.类似规模大桥的施工,在内地正常工期需要两年.但这座桥是青藏铁路格拉段的重点控制工程,承担着为前方铺轨架梁运输物资的任务,因此大桥建设的控制工期只给了一年时间.为了保证按进完工,他们只好抓紧时间,就是寒冷的冬季也必须施工.一二月份,当地气温最低到零下30多摄氏度,桥墩混凝土浇筑首先要解决保温难题.他们经过反复实验,采用了模板内通蒸汽保温,模板外生火炉,外罩棉被、篷布的方法,硬是在冰天地中创造了一个相对温暖的小环境.
经过建设者的顽强拼搏,三岔河大桥用1年时间如期竣工.

7、江源头第一铁路桥——长江源特大桥
站在“长江源”环保纪念碑前遥望沱沱河,只见一根根桥墩静静地伫立在河水之中.清澈的水流绕过桥墩向下游流去.这里便是是长江源头的第一座大桥—长江源长江源特大桥特大桥所在地.
长江源特大桥全长1389.6米,共有42孔,跨过约1300米的宽阔河床.桥址所在的沱沱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腹部的大河融区,兼有冻土及融区的双重特性,给施工带来了一定困难.从2001年11月24日开工以来,长江源特大桥的施工进展十分顺利,主体工程比工程要求的日期提早了300多天完工.全桥钻孔桩都经过了无损检测,合格率达到了100%.
在长江源头施工,最令人关注的是环保问题.中铁三局采取了各种措施,保护这里的环境不被污染.钻孔桩施工中产生的泥浆,都要进行二次沉淀处理,严禁将未沉淀的泥浆直接排入河中,沉淀池析出的水,用于路基施工和便道洒水.而其它废料、废渣之类也都要集中弃置到施工废弃的取土坑里,加以平整.至于爱护当地植被、不惊扰野生动物等,更是职工们人人遵循的准则.

8、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
海拔4648米的昆仑山隧道洞口六月飞雪,一天四季,高寒缺氧,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昆仑山隧道.
奋战在这里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冒着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修筑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在冻土区进行隧道施工比在平原地区施工难度大得多.每到夏季,隧道内部温度上升,有时达7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冻土容易融化,洞内时有冰渣掉下来,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防止和减小冻土病害对隧道稳固性能的影响,在昆仑山隧道施工中采取了比平原地区多一倍的工序.在平原地区隧道施工只需在锚喷支护后,外加一层混凝土即可,但在冻土地区隧道施工,还需要设两道防水层和一道保温板,起到防水保温作用,最后再衬砌一道混凝土.这就相当于给隧道穿上了防水保暖衣,有效地解决了冻土隧道施工难题.
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中铁五局四公司规定四小时轮班作业制度,每天向隧道内的工人提供足量氧气,并定期检查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在昆仑山隧道口,一条黄色的通风管道犹如一条缎带横贯隧道,这条缎带将隧道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输入隧道内,确保了隧道施工的氧气含量.他们还将急救中心设在隧道口,并在工地建立了一座高压氧仓,员工宿舍也配备了氧气瓶.同时,每季度对职工体检一次,如发现身体不适者,立即送到格尔木治疗.
昆仑山隧道于2002年9月25日贯通.

十一、自我问答
1、青藏铁路走过哪些地方
从格尔木出发,向南,到拉萨.
这是一条闪光的飘带,它起步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向南,穿越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掠过“天堂的地毯”——藏北羌塘草原,最后,飘带的终点系在了雪域圣地——拉萨.
这就是青藏铁路.
2001年6月29日,在青藏、在中国、在全世界,一则消息在迅速被传递: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五年后,在中国的西部,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在被西方科学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可可西里,一条钢铁动脉——青藏铁路将延伸向南,它将是世界屋脊的脊梁.
这是一条神秘的路,也是一条最困难最艰险的天路.
青藏铁路,自青海省会西宁出发,经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已于1979年建成,1984年通车.新建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自格尔木出发,途经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中华环保第一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长江正源沱沱河、伸手可抓天的唐古拉山,天堂的地毯的藏北羌塘草原,到西藏首府拉萨,全长1142公里,线路行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段长达960公里.

2、青藏铁路沿线有哪些美丽风光

3、修建青藏铁路有什么意义
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
西藏自治区是目前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设施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运往西藏的物资大幅度增加,西藏原有的以青藏公路为主体的运输通道无论从运能、运量上,还是从运输的快捷、方便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建设青藏铁路,是克服目前的交通“瓶颈”,加快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客观需要,修建青藏铁路已是势在必行.
铁路的运输能力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无法比拟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运营十多年来,已成为开发青海柴达木盆地及推动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线路.它促进了青海钾肥厂、锡铁山铅锌矿、青海铝厂、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茫崖石棉矿和龙羊峡、李家峡两座大型水电站等一大批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为青海460万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西藏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进藏物资的85%以上都要通过格尔木来转运.续建青藏铁路,将极大地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从根本上改善两省区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
建设青藏铁路,将完善路网布局,并一举实现西藏自治区的立体化交通.从路网布局看,西藏是一片空白,不仅如此,西藏与青海、青海与新疆均无铁路相连,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是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今后建设区内路网的骨干铁路.同时,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形成铁路、公路和航空的立体化交通,彻底解决“进藏难”的问题.
建设青藏铁路,将对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使其优势资源得以更充分发展.同时,无论是国家巨额的投资,还是建设铁路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都将直接拉动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并促进其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建设青藏铁路,也是加强国内其他广大地区与西藏联系,促进藏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的需要.
建设青藏铁路,还是开发青海、西藏两省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两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青藏铁路沿线的旅游资源是世界独一无二的,1991年至1998年,进藏旅游的客运量增长率平均高达18.7%,而且仍在高速增长之中,但目前落后的交通状况已严重制约了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铁路的修建,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的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使之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有可能成为两省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建设青藏铁路,更是改变目前西藏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长远需要.

请问获得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人员,在业和退休之后...

第一 在单位期间 科学技术人员分享他创造的技术成果 也就是 有饭大家分享 没饭大家不理

第二 退休了 人走茶凉 如果想蹦蹦就发挥余热 拿一些劳务费 如果不想蹦跶 就在家养老等死,算个高工 拿个相应补助。

第三 祝福你工作顺利 事业发达 生活安康 家庭幸福

谁有有关海洋知识的资料啊~~急~~~~~~

海洋
海和洋的区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名称
名称: 海洋—21世纪的药库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海洋科学
内容
内容
据有关医学专家预测,人类将在21世纪制服癌症。那么,人类靠的是何种灵丹妙药?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药库。

海参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名贵海味。然而,你可能没有想到,有几种海参会从肛门释放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牡蛎——这种小小的贝类,十分鲜美可口,不过,它更大的价值却是由于含有一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具有抗肿瘤作用。

目前,一些制药业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从海藻和微小海洋生物提取有毒化合物的实验,以作为医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初步实验表明,从某种海绵状生物中提取的有毒物质,有抑制癌细胞发展的作用。从灌肠鱼体内提取的某种物质有助于治疗糖尿病,美国一位海洋问题专家形象地说:“海洋生物犹如一个可提供有关健康问题解决办法的咨询中心。”

在考虑从海洋中采药的时候,医学专家们十分重视对珊瑚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表明,从珊瑚礁中提取的有毒物质,和某种海绵状生物中提取的毒物一样,也具有抑制癌细胞发展的作用;而从珊瑚礁中提取的其他物质对关节炎和气喘病可起到减轻炎症作用。有一种产于夏威夷的珊瑚,它含有剧毒,可用于制成治疗白血病、高血压及某些癌症的特效药。中国南海一种软珊瑚的提纯物,具有降血压、抗心率失常及解痉等作用。

鲨鱼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性鱼类,在全世界分布较广,共有250多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许多科学家对鲨鱼身体各部分的药理、化学、生物化学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悉心的研究,特别是对鲨鱼体内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生物学家对鲨鱼进行了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鲨鱼几乎不患任何病变,更极少得癌症,似乎对癌症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些科学家将一些病原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体内,也不能使它们致病。看来,在鲨鱼体内有某种特殊的防护性化学物质。

中国的有关专家对鲨鱼的研究,几乎与国际上同步。1985年,上海水产学院和上海肿瘤研究所的专家们,首次发现鲨鱼血清在体外对人类红血球性白血病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这一科研成果为人类从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抗肿瘤药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名称
名称: 海洋——矿物资源的聚宝盆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海洋科学
内容
内容
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经过20世纪70年代“国际10年海洋勘探阶段”,人类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储量的认识。

油气田

人类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当代,石油在能源中发挥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于比较容易开采的陆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业已告罄,有的濒于枯竭。为此,近20~30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来发展海洋石油工业。

探测结果表明,世界石油资源储量为10,000亿吨,可开采量约3000亿吨,其中海底储量为1300亿吨。

中国有浅海大陆架近200万平方千米。通过海底油田地质调查,先后发现了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以及台湾浅滩等7个大型盆地。其中东海海底蕴藏量之丰富,堪与欧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东海平湖油气田是中国东海发现的第一个中型油气田,位于上海东南420千米处。它是以天然气为主的中型油气田,深2000~3000米。据有关专家估计,天燃气储量为260亿立方米,凝析油474万吨,轻质原油874万吨。

稀锰结核

锰结核是一种海底稀有金属矿源。它是1973年由英国海洋调查船首先在大西洋发现的。但是世界上对锰结核正式有组织的调查,始于1958年。调查表明,锰结核广泛分布于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属矿资源。令人感兴趣的是,锰结核是一各种生矿物。它每年约以1000万吨的速率不断地增长着,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

世界上各大洋锰结核的总储藏量约为3万亿吨,其中包括锰4000亿吨,铜88亿吨,镍164亿吨,钴48亿吨,分别为陆地储藏量的几十倍乃至几千倍。以当今的消费水平估算,这些锰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镍用253,000年,钴用21,500年,铜用980年。

目前,随着锰结核勘探调查比较深入,技术比较成熟,预计到21世纪,可以进入商业性开发阶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矿业。

海底热液矿藏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海洋调查船在红海首先发现了深海热液矿藏。而后,一些国家又陆续在其他大洋中发现了三十多处这种矿藏。

热液矿藏又称“重金属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缝中喷出的高温熔岩,经海水冲洗、析出、堆积而成的,并能像植物一样,以每周几厘米的速度飞快地增长。它含有金、铜、锌等几十种稀贵金属,而且金、锌等金属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银库”之称。饶有趣味的是,重金属五彩缤纷,有黑、白、黄、蓝、红等各种颜色。

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虽然海底热液矿藏还不能立即进行开采,但是,它却是一种具有潜在力的海底资源宝库。一旦能够进行工业性开采,那么,它将同海底石油、深海锰结核和海底砂矿一起,成为21世纪海底四大矿种之一。

名称
名称: 海洋——未来的粮仓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海洋科学
内容
内容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在海洋中不能长粮食,怎么能成为未来的粮仓呢?

是的,海洋里不能种水稻和小麦,但是,海洋中的鱼和贝类却能够为人类提供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它是生命的基础。现在人类消耗的蛋白质中,由海洋提供的不过5%~10%。令人焦虑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捕鱼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种已经呈现枯竭现象。用一句民间的话来说,现在人类把黄鱼的孙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鱼鲜产量至少要比现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国某海洋饲养场的实验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鱼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贝类,有了贝类就有小鱼乃至大鱼……海洋的总面积比陆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这是因为,藻生长需要阳光和硅、磷等化合物,这些条件只有接近陆地的近海才具备。海洋调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丰富,只是它们浮不到温暖的表面层。因此,只有少数范围不大的海域,那儿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动上升到表面层,从而使这些海域海藻丛生,鱼群密集,成为不可多得的渔场。

海洋学家们从这些海域受到了启发,他们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有关专家乐观地指出,海洋粮仓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试验同样面积的海水饲养产量最高可达27.8吨,具有商业竞争能力的产量也有16.7吨。

当然,从科学实验到实际生产将会面临许许多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从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当数量的电力。这么庞大的电力从何而来?显然,在当今条件下,这些能源需要量还无法满足。

不过,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了窍门:他们准备利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表面层和深海的水温差来发电。这就是所谓的海水温差发电。这就是说,设计的海洋饲养场将和海水温差发电站联合在一起。

据有关科学家计算,由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光照强烈,在这一海区,可供发电的温水多达6250万亿立方米。如果人们每次用1%的温水发电,再抽同样数量的深海水用于冷却,将这一电力用于饲养,每年可得各类海鲜7.5亿吨。它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消耗的鱼、肉总量的4倍。

通过这些简单的计算,不难看出,海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是完全可行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