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吾绘卷出生24节气属性表 每个节气对应的属性是什么
24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的花卉有哪些?
1、立春:四季报春、辛夷
2、雨水:杏花、紫叶李
3、惊蛰:桃花、棠梨
4、春分:含笑、垂丝海棠
5、清明:桐花
6、谷雨:牡丹、酴糜
7、立夏:月季、虎耳草
8、小满:小蓟、珍珠梅
9、芒种:石榴花、栀子花
10、夏至: 冠花贝母、紫花泡桐
11、小暑:松果菊、荷花
12、大暑:玉叶金花、槐花
13、立秋:八月菊、秋海棠
14、处暑:紫茉莉、茉莉
15、白露:葱兰、金桂
16、秋分:慈姑、阔叶十大功劳
17、寒露:菊花、海红豆
18、霜降:千日红、石竹
19、立冬:雪松、冬樱花
20、小雪:象牙红、野山茶
21、大雪:长寿花、瓜叶菊
22、冬至:腊梅、枸骨
23、小寒:报岁兰、款冬花
24、大寒:瑞香、山矾。
扩展资料
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经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之绘2:二十四节气花卉的色铅笔图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24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1、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7月,夏至为6月22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1月,冬至是12月23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了,故分别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2、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与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3、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4、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做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人们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5、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6、谷雨:降雨明显增多,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7、小满: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8、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9、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当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0、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11、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12、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13、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14、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
15、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一、节气命名
1、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2、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3、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4、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5、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6、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7、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8、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9、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1、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2、“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4、“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5、“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9C%E5%8E%86%E4%BA%8C%E5%8D%81%E5%9B%9B%E8%8A%82%E6%B0%94/3405412?fr=aladdin#2
24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雨水节,回娘家”,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老公,提着两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还要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
3.惊蛰
“惊蛰至,雷声起。”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为庄稼防虫,这一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
因为“梨”与“离”同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清明是入节日的特殊节气。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6.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巴蜀等地开始下起夜雨。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青年妇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
“槐柳阴初密”,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了繁茂。其实,按气象学意义,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不少人爱吃的茶叶蛋是因“立夏”而来,它可是这天最经典的食物,听说立夏日吃了鸡蛋可以祈祷夏日平安。
不过,很多胖子应该很不喜欢这个立夏,因这一天要“秤人”,这个残忍习俗的“始作俑者”据说是诸葛亮。
8.小满
“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
“立夏小满正栽秧”,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农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的充足,“小满不满,干断思坎”。
9.芒种
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等要抢着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着播种。
此时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从夏朝开始,芒种时节便有了煮梅的习俗,酸梅汤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10.夏至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达最长,之后就慢慢缩短。
虽然如此,夏至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不过,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阵雨,就像刘禹锡笔下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1.小暑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小暑有多热,看陆游这句诗便知。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
过后,就是三伏天。不过,小暑也是个硕果累累的日子,农民劳作半年终于可以尝到新稻谷了。
12.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极端天气如旱、涝、风灾也十分频繁,因此,农民们要看准时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不过,他们也会忙里偷闲,用吃来犒劳自己。
浙江台州人吃姜汁来去除体内湿气,广东人则吃烧仙草来消暑,而福建莆田人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热性的荔枝、羊肉来“以毒攻毒”。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预示着丰收的开始。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这一天的风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可在夜里到田园摸索摘取瓜豆。
摸南瓜,易生男;摸扁豆,易生女;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14.处暑
“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15.白露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白露期间,各地的习俗也有不同。
例如,旧时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而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16.秋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17.寒露
寒露时节,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此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从中医的角度讲,此时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应该注重养生,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
18.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时,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有些地方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19.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物。另外老话常说“今冬麦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
20.小雪
小雪时,腌腊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所谓“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
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习俗,糍粑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21.大雪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到了这个时段,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而冻雨(雨凇)、雾凇等特殊气候现象也成为该时节的独特景观。
此时,“观赏封河”也是北方独特的景观。到了大雪节气,北方河里的水往往都被冰冻起来,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22.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
民间有从冬至日开始“数九”的习俗,宫廷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冬至也是养生的大好时节。
23.小寒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购置年货,为春节做准备。
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24.大寒
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这一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食补”,八宝饭,芪杞炖子鸡,羊肉炖白萝卜,红杞田七鸡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备的佳品。
拓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24节气分别是哪些,对应的都要吃些什么
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
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春分,春分节气一般在公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这天白昼黑夜平分为各12小时,春分也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有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所以春分又称“日中”、“日夜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 江南地区则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
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踏青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
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
江南地区,俗呼牡丹花为“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花,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谚。凡有花之处,士女游观,宴饮赏花,号曰“花会”。对于渔家而言,谷雨节流行祭海习俗。 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立夏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孩子们一般玩吃蛋斗蛋游戏,以拄立夏蛋作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小满
华南地区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民谚,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小满是湿性皮肤病的易发期,所以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等。
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日祭饯花神的风俗。芒种时节有煮梅的食俗,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人紫苏。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广东流行“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小暑,过去民间有“食新”习俗
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大暑,一般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家禽肉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矿物质等,相对于家畜肉而言,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质也属于优质蛋白。鸡、鸭、鸽子等家禽都是大暑进补的上选。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立秋,一般在公历8月7日或8日。
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周代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经过了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据说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秋润燥为主,慎贴秋膘。秋天,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故应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番茄等等。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
白露,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秋分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在秋分时节,我国很多地区都要举行“竖蛋”的民俗活动。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寒露时节
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寒露饮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这时应该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芥菜(雪里蕻)。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这时的进补佳品。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
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
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故或饿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
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吃糍粑,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
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此时,我国北方患感冒人较多,如能服点大雪顺安养生汤,对抵抗寒邪袭之体表、口鼻很有益处。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在大雪前中后三天的酉时(17-19时,肾经主时):食用大雪养生汤。具体方法为:将冬虫夏草3克、狗肉250克、上肉桂3克,用水煎煮(可放调味品),将狗肉和汤一块服下。祛寒育肾。 第二、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在大雪至冬至期间,可食用下列食品:枸杞肉丝、木耳冬瓜三鲜汤。
冬至,在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小寒,一般在公历1月5日或6日
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民间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谚语。从字面上似乎是大寒冷于小寒,其实在气象记录中,小寒期间要比大寒冷,人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而“三九天”就在小寒的节气内,所以说小寒才是全年最冷的节气。这个节气年轻人注意不要因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长出痤疮。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但都是菜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广州传统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最后一个节气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表示天气严寒,最寒冷的时期到来。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各对应几月几号以及它的来历?
具体时间: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