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召唤18:先锋》巴祖卡火箭筒介绍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优缺点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使用时需要两人(即射手与装填手)同时操作。由于火箭筒和弹药的保险机构不是很完善,所以一般是在临发射前才装填弹药。发射时,射手肩扛火箭筒对准目标,装填手从专门的弹药携行具中取出火箭弹,抽出保险销,然后将火箭弹装填进膛,接
着从火箭弹尾部取出导线并连接好,射手完成瞄准后扣动扳机产生电流,点燃火箭弹发动机,产生高压火药燃气并将弹体推出发射筒。
射手需要确保火箭筒后方无障碍物阻挡时方可发射,这是因为虽然设计时已要求发射药必须在发射筒内燃烧完毕,以免弹体飞出膛口时尾焰烧伤射手面部,但火箭弹发射时,仍存在长达lm左右的后喷高压火药燃气,一旦遇到障碍物就有可能折回,烧伤射手。同理,当装填手通知射手已完成射击准备后,自己也要立即隐蔽,避开筒身后方的扇形危险区(M9A1发射时危险区半径达23m,夹角为600),以防被后喷高压火药燃气烧伤。对于射手而言危险更大,因为发射时其面部刚好与发射筒并列,一旦发生膛炸将首先身受其害。由于存在后喷高压火药燃气和强烈噪声,“巴祖卡”无法在工事内或其他类似密闭环境下发射,而且在发射阵地的伪装上存在着很大困难,发射后为了防止敌方反击,需要迅速转移阵地。不过,有效射程不足、精度差才是“巴祖卡”系列的最大弊端,这也是大多数单兵火箭筒都存在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由于初速较低,造成有效射程很短,而且100m内的弹道有明显弯曲,因此土兵们不得不冒着危险,尽量接近目标实施抵近射击,特别是对于运动目标来说,还必须掌握好提前量,这样才有命中的可能。
虽然“超级巴祖卡”在威力和安全性上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仍存在不少缺点:一是发射筒体积、质量偏大,虽然拆分式发射管可以提高便携性能,但增加了射击准备时间,二是瞄准装置比较简陋,对于运动目标射击精度不高;三是火箭筒为非一次性使用,且需要两人操作和携行,增加了编制;四是弹药引估设计不够完善,没有炮口保险、隔离保险和自毁装置等安全机构,在丛林地带使用时会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机械式触发引信虽然简单,徂不能保证弹药瞬爆性能。另外发动机火药的速燃性不理想,有时火箭弹飞出筒月后,发射药还没有完全燃烧干净,不利于缩短发射筒长度,并对射手有一定危害。
不过,“巴祖卡”在朝鲜战场初期战绩不佳的原因并不是以上几点。最早人朝的美军装备的60mm“巴祖卡”及其弹药都是二战时期的陈货,可靠性较差。加之,T34/85坦克炮塔装甲有明显的倾斜角度(正面接近60°),对弹着角度非常敏感的火箭弹非常容易跳飞,炮塔颂斜设计的实际防御效果远超过装甲本身厚度,“巴祖卡”只有命中其侧后部位才可能将其击毁。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开战之初美军中新兵比重大,缺乏经验,特别是缺乏使用火箭筒反坦克的训练,对武器使用不当。当时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射手往往在火箭筒射程之外就开始开火射击了,结果可想而知。虽然“超级巴祖卡”装备部队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这些问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诞生历程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传奇,它起源于两个年轻人的执着,并借助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引起高层的重视,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
早在一战期间,火箭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交战各方的注意。新兴的美国不甘落于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进展的德、俄两国,在1918年夏开始启动一个关于研究单兵火箭筒的项目,其主持者是美国火箭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R.H.戈达德博士。戈达德博士先后设计了多种方案,最后他认为步兵用火箭筒最合适的口径为51mm。其设计出的火箭筒发射管全长1.68m,质量3.4kg,使用时射手须将管身前部架在自己肩膀上,以便随时调整射击方向,发射管后部则靠一个轻型两脚架支撑。配套的火箭弹长510mm,质量3.63kg,其中战斗部质量1.81kg。当年11月初,该火箭筒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了多次试验,最大射程曾达到685.8m,但这样一种似乎大有前途的武器因为一战结束而被打入了冷宫,戈达德博士的研究工作半途而废。如果当时继续发展下去,而且1939年二战爆发时欧洲陆军能够用上这种武器的话,那么德国发动的“闪电战”则很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世界历史也将因此而改写。
真正的“巴祖卡”之父当属美国陆军上尉莱斯利·斯金奈。从童年时代起,他就对火箭产生浓厚兴趣,曾自行制造和发射过许多火箭。1931年,他被调到美国陆军军械部所属的阿伯丁试验场任职,在那里他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制造和试验火箭。到1938年,他在这个当时陆军丝毫不感兴趣的领域内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 1940年,已外派夏威夷的斯金奈又被调回美国本土,参加一个所谓“特殊项目”的研究工作。该“项目”既无资金又无援助,只是考察火箭是否有作为一种武器使用的价值。虽然处境艰难,但斯金奈和他的助手海军上尉爱德华·厄尔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试验成功了一种采用滑膛身管发射、以尾翼稳定的简易肩射火箭筒。当时惟一的困难是缺少合适的战斗部以验证武器效能,但是陆军不会因为一个无名项目的申请而单独进行开发,斯金奈的设计面临夭折的命运。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斯金奈为此发愁的时候,运气却从天而降。当时正好有一位瑞士工程师带着他设计的空心装药战斗部来美国推销,正在试图开发一种反坦克步枪的美国人高兴地买下了这一专利。这里有个小插曲值得一提,此前的 1938年,瑞士人曾打算向英国驻瑞士武官出售这种设计,未能成功。但英国人从此受到启发,研制出了No.68枪榴弹——世界上第一种空心装药反坦克枪榴弹。美国人也在瑞士专利的基础上设计出了 M10反坦克枪榴弹,虽然其性能出色,但因后坐力过大,找不到合适的载体,结果长时间无人问津。1942年春,斯金奈决定将这种M10战斗部应用在他的火箭筒上,为了能跟M10的尺寸相匹配,他将发射管的内径扩大到60mm,重新制造了一套整体式发射管和使用手电筒电池的电击发装置,又加工了12枚装着假弹头的火箭弹,并成功地发射了其中的3枚。
斯金奈带着他的新设计和剩余的9发试验弹,前往阿伯丁试验场,其目的是在正规试验场上检验他的设计成果。运气又一次眷顾了他。当时试验场正在进行一项M10改进产品的表演性射击,一辆作为靶子的坦克正在试验场上行驶,许多军方高层人士都在观看表演。斯金奈和厄尔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决心抓住这一绝好机会。他们未征得任何人同意,便在发射线的一端架设起自己的火箭筒。斯金奈日后回忆道:“当时的情况是,坦克正在朝我们所在的方向开来,于是我们决定向它进行射击。厄尔用从地上拣来的一段金属丝做了一个临时的代用瞄准具,然后他打出了第一发弹,结果命中了目标,在坦克尚未转弯之前,我又用1 发火箭弹打中了它……由于大家不熟悉火箭发射时所产生的特殊声音,那些用星徽装饰起来的观众(意指高级军官)全都转向我们这边看,其中就有巴恩斯少将,他是地面军械发展部的负责人。巴恩斯走过来,拿起火箭筒打了一发并命中了坦克,其他人也都争相前来试射,直到把剩下的几发火箭弹全部打完为止……”官员们临时决定将这种火箭筒定为小批量生产项目。随后的事实证明,这项在试验场上作出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在幸运地避免了各种官僚主义及繁文琐节的干扰和延误后,军方着手实现一项应急计划,以求陆军部队能够迅速装备这种新武器。美国式的高效率很快得以体现,在正式定型之前,这种武器就已全面投产。1942年5月19日,军械部与通用电器公司签订了在30天内生产5000具火箭筒的合同。在提前完成任务后,又安排了一次规格很高的射击表演,许多盟国代表应邀出席观看。在这次表演中,苏联人第一次接触到美国的这项发明,随后他们表达了希望得到这种武器的愿望。他们的要求得到了满足,首批数百具产品随即被运往苏联战场。这次表演的成功使得美国军方追加了大批订货。由于德军入侵北非,前线急需这种反坦克武器,绝大多数产品直接从工厂送往码头,然后装船运往北非,为了赶时间,有些火箭筒是用飞机空运到港口的。
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300米内能击穿虎王坦克的正面装甲或者首下装甲吗...
二战中,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和德军的铁拳哪个厉害?可否详细介绍介绍这...
巴祖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使用的单兵肩扛式火箭发射器的绰号,是第一代实战用的单兵反坦克装备;因其管状外形类似于一种名叫巴祖卡的喇叭状乐器,以此得名。其筒径59毫米,筒长1350毫米,筒重5.8千克;使用带尾翼的破甲火箭弹,有效射程100米,能穿透约130毫米厚的钢板。1942年11月的战斗中,美军使用巴祖卡火箭筒首战告捷,挫败了德军装甲部队的锐气;于是,包括法西斯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仿制或改进这种武器的设计。
铁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种德国制造的,廉价的火药推进接近无后坐力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是一种小型的预装填无后座力炮,而并非是坊间所认为的火箭发射器。其总长度只有600毫米不到,战斗部直径100毫米,在30米内可最大破甲深度是14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