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真人搞笑宣传片
布拉德皮特新片《狂怒》看这些人是怎么评论的
布拉德·皮特新片《狂怒》影评:令人失望的二战大片
导语:《综艺》杂志撰文称,有些英雄事迹永垂不朽:我们依然记得阿拉莫之战,记得斯巴达300勇士。但如果是一辆五人驾驶的美国坦克兵被一排德国士兵击败呢?《狂怒》既没有展现所描绘的对决,也与两个月前大肆宣传的内容大相径庭。
影评如下:
美国国内反响平平,导演大卫·艾亚的首部大制作将瞄准海外市场,但这种“美国例外论”幻想将收获更多的恶名。
影片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盟军正在挺进柏林,纳粹在自己家门口顽固抵抗,《狂怒》让导演的注意力转向军事史。同样,对于大卫·艾亚而言,该片是野心和制作手笔的一次飞跃,但影片也带来了失望。尽管对真实历史细节精心包装,并且把复杂形势表现在银幕上,但大卫·艾亚的剧本在最基本的故事层面上显得薄弱,人物性格不够真实,最终决战表面上激动人心,但明显太过愚蠢,这些硬伤严重影响了影片质量。
尽管如此,影片得益于剧本以常用的研究方式,捕捉前线战士紧张而又充满正义感的行动,而且萦绕在我们耳边的都是准确的军事术语。当唐·科利尔中士(布拉德·皮特饰)和手下挤入谢尔曼坦克时,影片的紧张气氛又得以加强。他们都有外号,科利尔中士绰号是“战争老爹”(Wardaddy),他们驾驶的坦克绰号便是“狂怒”(FURY),FURY便涂写在76毫米加农炮炮管上。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讨厌彼此,而在战场上,我们会情同手足,这的确算是兵役制度的一项奇迹。在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士兵用低俗字眼辱骂对方,也看到这些虚构人物之间坚实的友谊。
战争老爹的队伍里有“圣经”,拉美驾驶员“戈多”和机械师“屁股库恩”。大卫·艾亚在拥挤的坦克里介绍这些人物,虽然没有太好的视角,但并不妨碍角色讲俏皮话。通过坦克装甲的狭缝,摄影师Roman Vasyanov只拍摄演员们的眼睛。
这些坦克手给人的感觉就像来自地狱。但别被他们的个性和下流词汇愚弄。他们的看法可能不同,但他们都认准一件事:这是最棒的工作。对于新兵诺曼·埃里森而言,他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诺曼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军队文职人员,他被分配到这个小队。之所以安插这个角色,影片主要是为了戏剧性,而不是实际需要。
诺曼被迫加入小队,他甚至毫无准备。因此,诺曼可以充当观众的代理人,大卫·艾亚借他向观众铺开情节。在冲洗坦克座位上的血渍时,诺曼发现了一个德国士兵的头皮,他当场呕吐。这是战争电影的惯用手法,呕吐虽然不讨人喜欢,但非常有效(《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登陆诺曼底时也曾呕吐),就像硬汉看小跟班抽第一口烟一样。
据美国陆军准将S.L.A. Marshall统计,二次大战中,75%的美国士兵从未以杀人目的而选择开枪。对于机枪,诺曼使用起来同样非常“吝啬”。但在战争老爹的教导下,诺曼迅速成长。
要么是因为上述原因,要么是因为战争固有的风险,毫无经验的新兵诺曼险些让所有队友丧命。对于影片余下的部分,大卫·艾亚所挖掘的素材的确太过简单。影片还一段小插曲,科利尔中士怂恿诺曼与一个女孩上床,他说:“她漂亮又干净。你要是不和她上床,我就去了。”
二战老兵、知名导演塞缪尔·富勒(Samuel Fuller)践行一种电影哲学,在他的所有电影里,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都是最重要的。《狂怒》同样如此,首尾两个镜头都是尸横遍野的战场,电影正是要我们见证战争带来的后果。
总体而言,《狂怒》更像是一部精心包装的早期影像作品,导演一直关注作品的细节,它不像是现代战争电影。所谓现代战争电影,即电影采用现代手持摄影方式,整体强调战争场面。电影配乐家史蒂文·普赖斯(Steven Price)的配乐也是如此,对于战争题材影片,他同样可以驾轻就熟。
尽管动作场景异常紧张,但在小规模战斗之间,大卫·艾亚用平静的画面加以平衡,这等于承认战争中士兵在多数时间处于厌倦状态。士兵难以预测敌人何时何地发动攻击,但当他们受到攻击,他们就会立即从安全状态转变为求生状态。这就产生了几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其中一场戏,战争老爹的坦克孤身对抗德军的虎式坦克,利用速度和灵活优势,狂怒击毁了虎式坦克。
在另一场对决中,战争老爹的坦克在黄昏时刻挺进一个树林。这段战争场面非常像《星球大战》,双方好像用绿色和红色激光枪对射。事实上,大卫·艾亚特意研究过坦克对射场景。炽热的子弹可以留下飞行轨迹,因此机枪手可以看到自己的射击方向。
与《警戒结束》一样,大卫·艾亚又成为《狂怒》的上帝,他决定了影片角色的最终命运,即便逻辑上没人能够存活。坦克损毁一半,五个人依然执意对抗一个300人德军加强排。这样的选择最具好莱坞电影风格,好莱坞电影经常在残酷的现实细节和服务于主题的僵硬情节之间转换。
大卫·艾亚在整部电影中都显得矛盾。一方面,他用自己的方式捕捉演员的俚语,鼓励演员大声说话。另一方面,演员们的确是在对话,而不是演讲。如果他们的牺牲被人们铭记,我们肯定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男人。但讽刺的是,作为队伍里孩子,诺曼才是《狂怒》中表现最为成熟的角色。
导语:《综艺》杂志撰文称,有些英雄事迹永垂不朽:我们依然记得阿拉莫之战,记得斯巴达300勇士。但如果是一辆五人驾驶的美国坦克兵被一排德国士兵击败呢?《狂怒》既没有展现所描绘的对决,也与两个月前大肆宣传的内容大相径庭。
影评如下:
美国国内反响平平,导演大卫·艾亚的首部大制作将瞄准海外市场,但这种“美国例外论”幻想将收获更多的恶名。
影片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盟军正在挺进柏林,纳粹在自己家门口顽固抵抗,《狂怒》让导演的注意力转向军事史。同样,对于大卫·艾亚而言,该片是野心和制作手笔的一次飞跃,但影片也带来了失望。尽管对真实历史细节精心包装,并且把复杂形势表现在银幕上,但大卫·艾亚的剧本在最基本的故事层面上显得薄弱,人物性格不够真实,最终决战表面上激动人心,但明显太过愚蠢,这些硬伤严重影响了影片质量。
尽管如此,影片得益于剧本以常用的研究方式,捕捉前线战士紧张而又充满正义感的行动,而且萦绕在我们耳边的都是准确的军事术语。当唐·科利尔中士(布拉德·皮特饰)和手下挤入谢尔曼坦克时,影片的紧张气氛又得以加强。他们都有外号,科利尔中士绰号是“战争老爹”(Wardaddy),他们驾驶的坦克绰号便是“狂怒”(FURY),FURY便涂写在76毫米加农炮炮管上。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讨厌彼此,而在战场上,我们会情同手足,这的确算是兵役制度的一项奇迹。在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士兵用低俗字眼辱骂对方,也看到这些虚构人物之间坚实的友谊。
战争老爹的队伍里有“圣经”,拉美驾驶员“戈多”和机械师“屁股库恩”。大卫·艾亚在拥挤的坦克里介绍这些人物,虽然没有太好的视角,但并不妨碍角色讲俏皮话。通过坦克装甲的狭缝,摄影师Roman Vasyanov只拍摄演员们的眼睛。
这些坦克手给人的感觉就像来自地狱。但别被他们的个性和下流词汇愚弄。他们的看法可能不同,但他们都认准一件事:这是最棒的工作。对于新兵诺曼·埃里森而言,他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诺曼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军队文职人员,他被分配到这个小队。之所以安插这个角色,影片主要是为了戏剧性,而不是实际需要。
诺曼被迫加入小队,他甚至毫无准备。因此,诺曼可以充当观众的代理人,大卫·艾亚借他向观众铺开情节。在冲洗坦克座位上的血渍时,诺曼发现了一个德国士兵的头皮,他当场呕吐。这是战争电影的惯用手法,呕吐虽然不讨人喜欢,但非常有效(《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登陆诺曼底时也曾呕吐),就像硬汉看小跟班抽第一口烟一样。
据美国陆军准将S.L.A. Marshall统计,二次大战中,75%的美国士兵从未以杀人目的而选择开枪。对于机枪,诺曼使用起来同样非常“吝啬”。但在战争老爹的教导下,诺曼迅速成长。
要么是因为上述原因,要么是因为战争固有的风险,毫无经验的新兵诺曼险些让所有队友丧命。对于影片余下的部分,大卫·艾亚所挖掘的素材的确太过简单。影片还一段小插曲,科利尔中士怂恿诺曼与一个女孩上床,他说:“她漂亮又干净。你要是不和她上床,我就去了。”
二战老兵、知名导演塞缪尔·富勒(Samuel Fuller)践行一种电影哲学,在他的所有电影里,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都是最重要的。《狂怒》同样如此,首尾两个镜头都是尸横遍野的战场,电影正是要我们见证战争带来的后果。
总体而言,《狂怒》更像是一部精心包装的早期影像作品,导演一直关注作品的细节,它不像是现代战争电影。所谓现代战争电影,即电影采用现代手持摄影方式,整体强调战争场面。电影配乐家史蒂文·普赖斯(Steven Price)的配乐也是如此,对于战争题材影片,他同样可以驾轻就熟。
尽管动作场景异常紧张,但在小规模战斗之间,大卫·艾亚用平静的画面加以平衡,这等于承认战争中士兵在多数时间处于厌倦状态。士兵难以预测敌人何时何地发动攻击,但当他们受到攻击,他们就会立即从安全状态转变为求生状态。这就产生了几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其中一场戏,战争老爹的坦克孤身对抗德军的虎式坦克,利用速度和灵活优势,狂怒击毁了虎式坦克。
在另一场对决中,战争老爹的坦克在黄昏时刻挺进一个树林。这段战争场面非常像《星球大战》,双方好像用绿色和红色激光枪对射。事实上,大卫·艾亚特意研究过坦克对射场景。炽热的子弹可以留下飞行轨迹,因此机枪手可以看到自己的射击方向。
与《警戒结束》一样,大卫·艾亚又成为《狂怒》的上帝,他决定了影片角色的最终命运,即便逻辑上没人能够存活。坦克损毁一半,五个人依然执意对抗一个300人德军加强排。这样的选择最具好莱坞电影风格,好莱坞电影经常在残酷的现实细节和服务于主题的僵硬情节之间转换。
大卫·艾亚在整部电影中都显得矛盾。一方面,他用自己的方式捕捉演员的俚语,鼓励演员大声说话。另一方面,演员们的确是在对话,而不是演讲。如果他们的牺牲被人们铭记,我们肯定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男人。但讽刺的是,作为队伍里孩子,诺曼才是《狂怒》中表现最为成熟的角色。
狂怒里有余男的镜头吗??在第几分钟有余男的镜头?
《狂怒》里有余男的镜头,是在48分钟左右有她的镜头,不过被删减了。
余男,1976年9月5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国内地女演员。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1999年主演电影《月蚀》,获得第4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004年,凭借电影《惊蛰》夺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19届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2006年,凭借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影片《图雅的婚事》,获得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和迦太基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项。
扩展资料:
演艺经历:
1995年,余男从大连市第二中学应届毕业,于当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班,班主任是谢园。
2007年3月,余男和吴镇宇合作《双食记》,饰演一位美食主持人;拍摄王全安电影《纺织姑娘》。
2010年,参演高群书执导的电影《西风烈》,饰演杀手。与一众模特登《Elle》 ,全裸出镜拍环保宣传片。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委,成为继巩俐之后第二位担任此职的中国女星。
2012 ,与黄渤主演管虎执导的电影《杀生》,饰演一个寡妇,与黄渤有大尺度激情戏。
同年参演由美国千禧年影业与乐视影业联合出品的,由史泰龙、施瓦辛格、李连杰、杰森斯坦森、布鲁斯·威利斯等好莱坞动作明星主演的《敢死队2》,余男饰演来自中国的专门协助布鲁斯·威利斯的女科学家M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