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嘉人类》部落时代进入远古时代方法介绍

整理:游戏131
作者:网络收集 时间:2021-08-24 22:30:50

中国远古时代人类详细情况

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绘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的发现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是一个很大的洞穴堆积。最早是在1921年开始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时期,北京人遗址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在遗址里又发现一件比较完整的北京人下颌骨。1966年在裴文中主持发掘下,再次发现北京人一块额骨、一块枕骨和一枚牙齿。这些遗骨化石和1934年至1936年所发现的第5号头骨正好合并成一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说明这两次发现的几块头骨原属一个人体。北京人的发现在世界考古界有重大意义。此前,虽已有德国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以及印尼爪哇人的发现,但一直未被世界公认。北京人的丰富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所以世界考古界认为:“北京人挽救了爪哇人。”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人类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址最丰富的遗址

从1921年开始,至今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6个,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四十多个人体。周口店遗址经过十多年的发掘,仅第1地点就共发现人工石制品十万件以上,其中石器一万七千多件。北京人的堆积中,发现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子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地限定在一定地区,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北京人生活的距今年代

北京人生活的距今年代,50年来的新中国历史教科书曾有三种不同的写法,最初定为距今二十多万年,后来一度改为距今四五十万年,近年来又改为更加确切的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这是因为科学日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逐渐应用在测定旧石器时代考古地层和实物上。据《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一书介绍,近年来用于旧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的新的科学技术包括:古地磁断代、放射性碳素断代、树木年轮断代和铀系法断代等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通过上述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得知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三万年,亦即北京人在周口店一带延续生活了四五十万年。
山顶洞人的发现

山顶洞人是1933年发掘北京人洞穴时意外发现的,因为位于龙骨山上部山顶,又是一个洞穴,故名山顶洞,洞中出土的人类化石便叫做山顶洞人。山顶洞出土的遗物有:完整的头骨3个,头骨碎片、下颌骨、体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齿。生产工具中有石器25件,制作都较粗糙,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碳-14方法的测定,山顶洞人的生活时代为距今18000年。但另一数据为距今一万年左右。所以精确地说,应为距今18300~10500年。

山顶洞人己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件大约是作为矛头用的鹿角,表面不仅经过刮磨,而且截去了枝叉,制作很精致。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件骨针。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样粗,针耳微弯,刮磨得很光滑,一头是锋利的尖,一头是用极为尖利的器物挖成的针孔。此外,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穿孔的海蚶壳,钻孔石珠,钻孔小砾石等装饰品。这些遗物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中国原始社会史》指出:“特别是钻孔和磨制技术,是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工艺成就,反映了新的生产水平。如骨针表面经磨削,针身光圆,针尖眼似用尖状器物刮挖成的。其他的骨、石饰品,都经过钻制而成,都是从两面对钻而成的,对钻的砾石、石珠的孔位两边极为准确。这充分反映了人们的钻孔技术的成就。”

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

《中国史稿》第一册认为,山顶洞人的海蚶壳,产于离周口店180公里以外的渤海湾,这说明“他们活动的地区相当大,活动能力相当强”。也有学者认为,山顶洞人用作装饰染色的赤铁矿,产地也很远,为距周口店有150公里的宣化。

远古时期历史简介?

  远古时期简介
  约距今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对天、地的出现及人类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中国,有关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一类的传说流传久远。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和地质学的发展,揭示了地球形成的奥秘,也揭示了人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目前,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已有300余万年,因而非洲被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化石,距今也有200万年。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如年代稍晚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等,数量很多、分布地域也很广。因此,中国的考古学家提出:东亚地区也是人类起源地。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它是古猿演变而来的。最近几十年间的考古发现和古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古猿与早期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使「从猿到人」的学说,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

  人类的出现与劳动有关。人类最初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考古学家为与后来出现的磨制石器相区别,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后者(即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为了研究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考古学家还将它们分为早中晚三期。旧石器时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与古人类学家依据古人类的体质特徵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这三个阶段大体是一致的。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还发明了弓箭、投矛器等复合工具和钻孔技术,出现了少量磨制石器。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果实和渔猎为生。他们不会建造房舍,多在山洞中栖身,过着群居的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学会用火。先是采野火,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如打击火石取火、钻木取火等等。火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有很大的意义。它可用于照明、驱除野兽、驱赶寒冷,还改变了人们生食的习惯。由于熟食能缩短消化过程,使更多的养料被人体吸收,并使血液中的化学成分有所改变,促使人的体力增加、脑髓发达。如30万年前的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一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脑容量为1200─1500毫升,已达到现代人的脑容量变化范围,身高也与现代华北人的身高接近。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说明古今人类在这块大地上的活动范围,已相当宽广。

  距今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进入全新世以后,地球的气温逐渐变暖,人类渐渐走出山区,移向平原地区活动。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们选择了邻近水源的地点聚族而居,建造房屋,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普及,使各种石质工具的制作趋于规范、定型,更适合各种不同的用途。考古学家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发现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与当代中国的人口布局十分相似,相对集中于河网密布的东半部。人们的食物结构也是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稷。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经出现栽培稻,说明水稻的发源地在中国而不是印度。8000年前的先民已经雕琢出玉器,发明了纺织技术,在音乐方面出现了七声音阶,可以吹奏旋律,还出现了刻划符号。70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说明已经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牛已被驯养。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还出现了用夯筑技术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养殖桑蚕,并用蚕丝织出了丝织品,还掌握了人工冶铜的技术,铸造出青铜刀一类小工具。4000年前出现了文字,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献中记载的神农氏种植五谷,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蚕丝,他的大臣发明文字、舟车以及黄帝战蚩尤等,因这些发现而说明这些传说并非虚妄,它们包含了不少历史的影子。这些发现还说明,中华文明确实是源远流长。

  古代居民聚族而居,所以在今天发掘的遗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时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到排列有序的墓群。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长。当增至一定数量时,就像细胞分裂那样又分离出新的氏族。它们之间以血缘为纽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部落。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华大地上有许多氏族、部落和部族。古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族和炎帝族为主体。它们最初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后来分别向东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它们与西进的东夷集团、北上的苗蛮集团发生过多次战争。传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和炎帝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集团,使华夏集团的势力扩大到今天的山东境内。为了争夺联盟的首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大战,炎帝战败。地处北域的黄帝乘势南下,使炎黄二族的势力达到长江和汉水流域,华夏集团的势力得到空前的扩展。以后的虞、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确立了华夏的特定地位,黄帝也成了华夏的共同祖先。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人们各尽所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必须选举公正、贤能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进行生产、抵御外来的侵扰。因此,古史传说中出现了尧举荐舜、舜举荐禹,禹先举荐皋陶、皋陶死后又举荐益当部落首领的故事,历史上称这种作法为「禅让」。这是一个人人平等、财富公有,因而没有争夺欺诈、也没有盗贼劫掠的时代。古代史学家们称这个时期的社会为大同社会。

  古代居民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在恶劣的环境中与各种自然灾害顽强地进行斗争。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久远:面对滔滔洪水,野兽肆虐,尧为了把民众从水患中解救出来,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理,虽经九年努力,仍以失败告终。于是,舜命禹治水,禹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他一心一意地率领民众兴修水利、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八年(一说十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水患。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代先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积极抗争的无畏精神。

  随着生产力提高,一个人的劳动所生产的价值超过他本人的消费而有了剩余时,俘获的战俘不再被杀死了。他们沦为奴隶而被强制进行劳动生产,他们创造的财富被主人全部占有。这样,私有制出现了。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中发现了有的墓葬有棺有椁,有许多陶器、玉石器、象牙器和象徵财富的猪下颚骨等随葬物品;有的墓葬只有一个不大的墓穴和几件陶器;还有一些死者身首异处,既无墓穴、也无随葬物品,甚至被丢弃在废弃的窖穴或沟壕之中。这说明,这些死者身分、地位和占有财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一些首领利用他们的特权首先富裕起来。贫富分化的不断发展,氏族与部落内的掌权者首先成了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内部产生了不同的阶级,表明原始社会到了末期。在这种情况下,族与族之间以掠夺奴隶和财富为目的的战争频繁出现了;为防御敌对一方的掠夺和侵扰,它们各自筑起了一座座高耸的城池;为适应战事的需要,兵器的生产受到普遍重视:为维护特权者的利益,他们摈弃过去的习惯法,制订了新的制度法规;「禅让」制度也不可能继续实行,必然为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到夏禹死后,禹之子启杀益而夺取首领的位置,开创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新时代,称为小康社会。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代

远古时代人们怎么传递信息的?

1、结绳。

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它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在店铺、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狼烟(烽火)。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

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3、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通常来讲,鸟类本身会认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例如我跟用户是朋友,我跟友人当然住在同一个地方,后来我要去别的地方了,我就带着家乡的鸽子离乡背井,有天我有事情要联络友人,我就把字条放在鸽子脚上一种专门放信的东西的里面,再把鸽子放出去。

鸽子就会飞到家乡去,友人就会发现那只鸽子和我的信,雁子也是,她们都是利用鸟类的习性。

4、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5、竹筒传书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用竹筒传书的故事哩。 竹筒传书的故事,得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说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江南,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士气非常旺盛。于是,杨素一鼓作气,率领主力部队追踪叛军,一直追到了海边。面对绵延的山脉和茫茫的大海,杨素一面命令大部队就地驻扎,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

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当他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

一日,他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

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

史万岁一去无音讯,不知生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忽见乡人送来报告,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通信

人类战争形态演变分几个阶段?及大概时间段为?

战争形态,是由主战武器、军队编制、作战思想和作战方式等战争要素构成的战争整体形式和状态。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指战斗力的构成要素在特定组织结构下形成作战能力的作用机理,其外在表现一般是军队战斗力基本要素获取和发展战斗力的形态样式。

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就是将人、武器装备、军队编制等要素以一种新的形态样式组合,以推动战斗力升级,是战争形态演变发展的内在本质,是决定战争形态的关键特征要素。

准确地认识战争形态,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对正确地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至关重要。战争形态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运动的军事表现,与经济的历史时代和发展状况相一致,随着人类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和机械化战争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是正在形成中的战争形态。

冷兵器战争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热兵器战争萌芽于农业社会而形成于工业社会,机械化战争产生于工业社会,信息化战争则与工业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转型相联系,是信息化社会的基本战争形态。

每一种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由此呈现出战争形态演进的阶段性特点。

战争形态的每次突变和质变,即战争形态的每次更替,都是军事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产物和结果。

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以及战争的刺激下,特别是随着军事科技的重大突破和主导性武器装备的标志性发展,引起了军队编成、作战方法和作战理论等全新变革,导致战争的整体性改变,产生出新的战争形态。

战争形态的演化历史证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运用越来越快,武器装备变革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发展过程不断缩短,战争形态的嬗变将呈现出加速发展、过程缩短之势。

远古时代 古代 近代 当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什么...

远古时代 部落之间用手比划
古代 信使、、、就是跑步前进的那种、但是有书信
近代 电话、书信、电报
当代 电话、书信、互联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