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宗教转化功能怎么使用

整理:游戏131
作者:网络收集 时间:2021-08-23 17:10:22

宗教功能及其作用是什么?

1、自我心理安慰的需求。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人不如意时,会努力地解决,而有些人无法努力或经过努力之后依然无望,这时,宗教会给出一个带有希望性质的指引,这个指引会让他们安于现状,期望于死后的获得,比如上天堂或去极乐世界,与之相反的是对未来的恐惧,比如下地狱。
2、心理依赖的需求。也叫攀附神秘强者的需求.在中国的历史上,总有人,包括皇帝和平民,希望自己是天上的某某星下凡,在小说里,也有108魔星的108好汉,这些其实都是这种心理的缩影.而宗教这种结构更庞大、更完善的信仰体系,无疑能为人提供强有力的心理依赖感,病了、不顺了、有困难了,可以祈祷,管用不管用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精神上的依赖。
而这种依赖感继续发展,则会成为第3种情况。
3、精神支柱。宗教是精神上的鸦片,这话一点也不假,对宗教依赖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精神信念中的一部分,上升到了信仰层面.否定了他信仰的宗教,就等于否定了他的信念,否定了他的信念,也就否定了他存在的意义.到现在还有很多信徒传教失败之后,还会恶狠狠地说,“等你死后下地狱时就什么都明白了”,好象他死过似的。
4、求知的需求。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有着而无数的问题需要回答,对于不能解答的问题,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归于神秘,把未解的自然之力归于神灵,在人类的历史时期一直存在.这种方法从最初的巫术形式最终演化为系统的宗教.与科学的求知方法不同,宗教的求知是为了得到一个让心理放心的答案,而科学的求知是为了得到一个可以证实的答案.所以,宗教的答案是不容许怀疑的,只许无条件地相信,而科学的答案则不断地经过证实证否,不断地接近并实现正确. 这四个方面的心理需求其实核心都源于一个心理——精神懒惰。有了死后的希望,今生就可以不必那么努力,有神灵可以在危难时祈祷,在困难时就不必承受太大的心理压力,有现成的神灵做为一切的答案,就不必脚踏实地的下功夫去钻研了(许多科学家信神其实都是在得不到宇宙最终答案的情况下的心理选择)。可以说,信仰宗教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心理现象。
5、维护秩序和道德的需求。宗教能在精神上约束信众的行为,是愚民和管理民众的方法之一.古代君主大多都以宗教为手段进行过管理。
6、在一定的条件下,宗教可以让人心理安宁,比如“宇宙是怎么来”,你没有答案,就会困惑,而困惑是一种不安定的心理状态,会让人产生疲累,这时给出一个答案,“神造的”,OK,解决了,心理得到安宁了,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好处的。

宗教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既可以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也可以适应同一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适应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这是宗教产生发展的规律,也是宗教将长期存在的内在机制。社会主义社会为调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创造了条件:(一)从政治因素上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差异,主要是信仰上的差异,而信仰上的差异同政治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相比是次要的。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能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从我州现有的三教看都具有爱国爱教的传统,如佛教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基督教倡导爱国爱教,荣神益人;伊斯兰教提出两世吉庆。这些正是各宗教继承传统、适应时代、开拓未来、服务社会的切入点,也是各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旗帜和方向。(二)从经济因素上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在内)的根本利益所在。信教群众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他们在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办一些自养事业,直接为经济建设作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各宗教可以发挥对外联系广泛这一优势,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牵线搭桥,充分利用佛教活动场所大都处于风景旅游区、建筑物多为文物古迹的优势,因地制宜,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三)从文化因素上看。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包括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等,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州现有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教中的教规教义、宗教道德、戒律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劝人为善、远离邪恶、清心寡欲、互助互济、乐善好施的思想,这些思想和美德与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相适应的。各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许多古老的文化和艺术又通过宗教这个载体传承至今。如佛教寺院,基督教堂,清真寺等宗教活动场所都是文化遗址的物质部分,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佛教的《大藏经》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这些经书中包含着的文化思想精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财富。

宗教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经过1400多年的传播,现在伊斯兰教已从一个单一民族信仰的宗教发展成为多民族信仰,由阿拉伯半岛传播到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亚洲国家除了50多个伊斯兰教国家外,其他非伊斯兰国家除少数国家外,几乎都有穆斯林。欧洲国家如法国、英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芬兰、挪威、丹麦、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诸国及俄罗斯等均有不少穆斯林。美洲国家,北美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中美国家如巴拿马、洪都拉斯;加勒比海国家如牙买加、巴巴多斯、特拉尼达、多巴哥等。南美国家如哥伦比亚、圭亚那、苏里南。大洋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斐济等国家都有穆斯林,有的国家如美国已有700多万穆斯林,英国已有数百万穆斯林,上千座清真寺。目前世界穆斯林人数12亿多。凡有穆斯林的地方就有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是一包括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极为丰富的综合性文化。伊斯兰文化的核心是《古兰经》、“圣训”。《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最根本的经典,是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义的最高准则和纲领,是伊斯兰教法的立法依据。穆斯林六大信条之一——信经典指的就是信《古兰经》等经典。《古兰经》中的禁令和所提倡的道德等是穆斯林行为规范的准则。比如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提倡团结互助反对分离;提倡廉洁反对贪污贿赂;提倡劳动反对懒隋;提倡和平反对侵略;禁止偷窃、抢劫、杀人放火;反对卖淫嫖娼等等。因此它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的准绳,也是伊斯兰教各学科和各派别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古兰经》包罗万象,它涵盖哲学、文学、道德、教育、法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圣训”是穆罕默德圣人的嘉言懿行和凡经穆圣认可及赞许的均列为“圣训”范围,“圣训”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对《古兰经》基本思想的阐释,全面论述了伊斯兰教的教义、教律、礼遇和道德,是伊斯兰教立法的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历代教职人员和学者进行宣教、立论、立说的依据。因此,被视为仅次于《古兰经》的重要典籍。除此之外,伊斯兰文化还包含着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如《古兰经》下降前的阿拉伯文化,一般是口头流传,如阿拉伯的语言、诗歌、散文、谚语、故事、传说、星象等;因此《古兰经》下降前阿拉伯人并无什么书籍,直至《古兰经》下降以后便成为阿拉伯的第一部典籍。对于《古兰经》的神圣与奇妙,欧洲一位叫赫什斐尔的著名作家写道:“就说明的力量、文辞的动人、结构的奇妙这三方面论,《古兰经》是不可比的。伊斯兰世界科学的各部门都有过奇异的发展,这也不能不归功于《古兰经》。”

  穆罕默德圣人的四大继承人之后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伍麦叶王朝。该王朝的统治者从语言上推行阿拉伯语,并翻译出版各种著作、典籍,兴办学校。同时铸造和统一货币,以利商业流通、繁荣经济文化;注意医学、天文学、数学及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二个著名王朝是阿巴斯王朝是伊斯兰教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农、商、手工业非常发达。由于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又促进了文化的昌盛。当时的首都巴格达不仅是阿巴斯王朝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世界闻名的工商业和文化的中心。当时巴格达创办了著名的智慧宫(实际是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局。本着伊斯兰号召学习的精神他们提倡并鼓励翻译外来文化,出现了持续百年之久的翻译运动。他们翻译和学习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如波斯的语言、文学、传说、故事、艺术、音乐、历史、哲学、政治等,印度的哲学、数学、医学、天文学等,希腊的哲学、自然科学,罗马的政治、法律等,充实了伊斯兰文化宝库。穆斯林学人在数学方面不仅传播了阿拉伯的数字和十进位法,对代数、几何学、三角学都有所贡献。阿拉伯数学家的著作传人西方,奠定了西欧数学的基础,恩格斯指出:“阿拉伯人留传下了十进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数学和炼金术。”源于印度的数字,形成于阿拉伯人之手的阿拉伯数字,传到了西方乃至全世界。他们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发现太阳远地点的运动等。在物理、光学和化学方面伊斯兰教人也有所贡献。在医学方面,他们成功地培养出牛痘苗,用水银化合物治疗皮肤病等。仅医学方面,11至13世纪被译成拉丁文的阿拉伯医学著作达三百余部之多。在阿巴斯王朝形成的哈乃斐、马立克、沙斐仪和罕百里四大教法学派表明当时人们的思想活跃,在强烈的学术研究与磋商的气氛中使伊斯兰文化得到不断发展,伊斯兰文化绚丽多彩;它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一样,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亚洲、欧洲及中国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欧洲。当时欧洲各国学者纷纷来到伊斯兰教已传人的西班牙,进行学习和研究,并把许多阿拉伯文的著作译成拉丁文。对欧洲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及文艺复兴运动起了推动作用。伊斯兰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辉煌的贡献。

  随着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其文化也传人中国,阿拉伯的天文学、历法、教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相继传人中国后,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中阿之间科学文化的交流,不仅起了相互促进作用,而且互相辉映。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经阿拉伯人传人阿拉伯后又通过他们传人西方,他们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哪些作用,简化,概...

宗教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比如,世界三大宗教,它们就是人们心理上的慰藉,是一种精神需求,但是,像邪教这类的,肯定是有害无益的,造成社会动荡

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宗教是以异化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而被实体化了的一种社会体系和文化生活方式 , 这便是宗教的文化属性,这种具有异化反映方式特征的宗教文化,“并非一种孤独的思想游魂在空中飘来飘去,它总要附着在某种文化实体上,通过一定的文化系列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实际的作用。例如:通过宗教道德,宗教哲学,宗教文学,宗教艺术,宗教习俗,宗教典籍,宗教活动,影响人们的思想情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只是到了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宗教出现以后, 文化才形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体系。可以这样说,原始的宗教文化是原始人类惟一能够具有的整体文化体系, 它包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并以此来规范原始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促使氏族社会发展。就图腾文化来说,不仅形成和包容了原始人类的世界观,意识形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诗歌,婚姻,习俗等各种形式制度化了的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而且还体现了原始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前科学时期的萌芽性活动。宗教文化大致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器物文化包括进行宗教活动所需的用物,工具和场所,如寺院,教堂,庙宇,圣书,圣地 ,供品, 祭品等,这些宗教器物是宗教得以确立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包括构建宗教活动的一切形式和方法,如宗教的组织结构,教阶制度,宗教礼仪,宗教法规,宗教习俗等。这些宗教制度是宗教得以建构的组织力量。精神文化包括宗教意识活动及其形式,如宗教教义,宗教艺术,宗教哲学,宗教伦理等。宗教精神文化是宗教器物文化和宗教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可见,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宗教文化的物质外壳,精神文化则是宗教文化的内核。在原始时代,古代和中世纪,宗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处于主导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俗文化逐渐取代宗教文化而居于人类文化的主导地位,并且宗教文化受世俗文化的影响愈来愈大,促使宗教文化向世俗化的方向发展。二,宗教文化的特征 (一)符号特征 按照文化哲学的符号论观点,宗教文化和其他一切文化本质上是人所创造的“符号”的应用,是人类的“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宗教诸要素的符号形式,或表现为语言,或表现为意念和体验,或表现为身体动作,其意义和内容所指的对象总是宗教信仰者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及 其超自然神性的想象和感受, 以及人与神圣对象之间的关系。然而,神圣物为超自然之物,它必然不能为自然之物的人类的自然感官所感触到。宗教信仰者既然没有实在的感受,那么表象神圣物,以及与神圣物打交道,就只能借助于主观想象力,创造一系列象征性的语言和模拟性符号来描述其想象中的神圣物的形象和性状;同时,通过模拟性的身体动作(包括用口,手等部位的身体动作)来象征性表现神灵的活动与事功以及人与神灵交通际 遇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整个说来宗教世界本质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想象是一种精神创造,创造的产物则是一套一套的象征性符号。这些象征性符号可以是感性的,物质上的形式(如语言,身体动作,偶像,法器,十字架,山水树石之类的自然物等),也可以是精神的形式(如宗教观念,宗教理论,宗教体验等),但它们表现的超自然神圣对象和人神际遇的方式和过程却完全是想象的,正如斯皮罗所说:“宗教符号往往在文化层次上表现在心理层次的幻想和任知的转化和精心雕琢……”可 见, 整个宗教系统是人类独有的符号化能力的一种 创 造 ,正是“符 号 “从 “非存在”创造出宗教世界的"存在"(幽灵和神),转化为宗教仪式的言语和姿势,以及其他种种表现手法. 宗教符号是心理幻想 表现在文化层次上的象征性的,隐喻式的表达形式. (二)普遍性与民族性特征 从根本上来说,作为人类创造物的宗教文化是为人类的各种各样的需要服务的. 人类的有些 需要不因时代,地域,族群不同而异,他们有着共同的需要,要解决共同的问题. 因而,作为人类创造物的宗教文化表现出普遍性特征,如各种宗教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同时,人类的有些需要因时代,地域,族群不同而各异,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因而,作为人类创造物的宗 教文化又表现出差异性的特征.正如斯大林所说:"每一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有他自己的,只属于他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本质上的特点,即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即民族性. 各种宗教文化是由不同的种群,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的,民族是宗教文化的载体.所以,宗教文化的民族性特征非常鲜明.正是由于宗教文化的普遍性与 民族性的有机结合,才使宗教文化具有了丰富的多样性和色彩斑斓的个性. 宗教文化的普遍性特征还可以是由于宗教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因地域和族群的扩大而获得的.宗教文化不仅为创造者所享有,也通过学习,发展,传播等方式 而为不同的氏族,部落或民族所享有. 如果说原始宗教文化在服务方式上表现出更多的区域性范围,民族性特征的话,那么,后来的宗教文化则越来越多超越了人种, 民族,国家,而通过学习,发展和传播,为更多的人所共同拥有,为更多的民族共同服务.即使是这样,宗教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仍然不可能泯除,宗教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仍然并行不悖.如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以及古代新疆各地的宗教文化有普遍性特征,但又因民族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特点. (三)积累性和变异性特征 宗教文化的积累性是指宗教文化在存在过程中从一个个体,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向另一个个体,另一个民族或另一个时代的延续发展和积累叠加. 所有的宗教文化都是发展的, 而这种发展建立在在继承和积累基础上. 积累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积累继承也就很难有发展. 所谓的变异性是指文化在积累发展过程中不断变 化的特性. 宗教文化的积累性与变异性统一的特性,是一个辩证内容的两个方面, 没有积累也就不会增加,不会发展;而不会发展也就不会变异. 首先,积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是一个内容的两个方面. 人类不仅能创造宗教文化,且能通过学习掌握宗教文化,同时,还能通过教育等手段将宗教文化予以传播累加. 另一方面,人类在使用宗教文化时,并不是简单的 重复,模仿,而往往是在模仿吸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 的东西,即再创造,从而使宗教文化的内容发生部分甚至全部变异. 其次,积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是互为前提的两种存在方式. 积累性是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发展的特点. 自从人类创造了宗教文化,就在不断地积累着,发展着,以至于后来形成了异常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同时,宗教文化的积累又为其变异提供了前提,为其再创造提供了基础. 可以说,正是这种积累,发展和变异,使宗教文化 在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类型, 系统和内容的基础上,能 适应于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人,并使 各自特色的宗教文化平衡和发展,而且还准备着新一轮的积累和变异. 宗教文化的 积累性和变异性特征在宗教文化的传播,发展中一直存在. 三,宗教文化的功能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方面的功 能,其中包括解释功能,规范功能,调控功能,整合凝聚功能,丰富生活习俗功能等等. 这些功能都是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变化进程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发挥了其特有的社会作用. (一)解释功能 探索,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 是人类文化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宗教文化在这 方面担任了前科学的解释功能这一特殊的历史性任务. 当人类难以用理性和实证方法来解释世界现象时,宗教文化就通过其特有的直观性,猜测性的幻想方式来填补 这个"真空". 因此,宗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不同历 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作用. 在宗教文化作为原始社会人类的总体文化时,宗教 是原始人类惟一可能的一种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的解释功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 如原始人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人类是富有 创造性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用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原始 人类通过把自然现象异化,对象化,从而做出种种不同的解释,虽然这种解释是不科学的,不客观的,但是宗教文化的这种前科学的解释功能,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萌芽性的启示作用. 到了近代的工业时代,科学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 系和实验体系. 这样,宗教文化的解释功能在许多方面又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取代. 即使是这样, 宗教文化依然在科学无法完全把握的人生问题,伦理问题和心灵问题方面,保留着解释功能,只不过这种解释功能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被科学所替代. 宗教文化的这种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 的解释功能, 使人们对很多问题都有相同或类似的认识,这无疑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认同. (二)规范功能 人类创造的宗教律法 ,宗教道德 ,宗教伦理等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约束人,对人们的行为发挥着强大的 规范功能. 这一功能能通过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戒律的神圣性来实现. 宗教伦理,道德在长期 渗透,潜移默化中已成为人类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也是世俗伦理,道德的重要来源. 宗教文化的规范功能往往与民族特性联系起来,对于规范民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对于增进民族认同, 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宗教文化的民族整合凝聚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习惯,共同文化传统的形成,促进民族 内部的融合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 宗教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演变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调控功能 调控是一种主动的掌握,一种人类的自卫行为方式. 宗教文化的 调控功能从本质上 说就是调控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与其他族群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里仅分析调控其中的两种关系. 首先,调控个人与族群的关系. 人们通过宗教文化来规约族群与个人的关系,使每一个人都与自己的族群处于最佳状态, 如通过信仰宗教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图 腾崇拜, 神灵崇拜等造成族群的的归化感和认同感等. 宗教文化对每一个族群成员与族群关系的调控,不仅使个人对族群具有更强的认同感,同时也使族群具有更强的凝聚力. 其次,调控与其他族群宗教文化的关系. 宗教文化有排他性特点,对于其他宗教文化的宽容一般都有一个度, 那就是以不危及自身宗教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 而在一定的宽容度内,宗教文化自身有其自动的调控能力,如吸纳不同的宗教文化或其他形式的文化为自身宗教文化的发展和创造服务等. 然而,一旦超越了一定的"度",那 么就超越了宗教文化调控的弹性范围 ,只能由国家权力或政治介入,给予强行规范. 宗教文化的调控功能如果朝着不良方向发展,就可能造成不同宗教信仰族群之间的文化冲突. (五)丰富生活习俗功能宗教的教义,教规和礼仪,通过祈祷,禁忌和节庆等 形式,转化到教民的婚生,丧葬,服 饰,饮食和 娱乐等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习俗文化. 这种把宗教生活和日常习俗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宗教习俗文化, 对于保持宗教文化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生活习俗本身就是人们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约定俗成的社 会惯性系统. 婚嫁丧葬礼仪形式最初包含着人们的情感因素和 对生命的意义的认识, 并借助于宗教的神圣庄严性,把崇拜神灵,祝福自己,娱乐民众结合为一体的宗教节庆, 在这方面因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娱乐性,从而丰富了人们的习俗文化生活. 宗教禁忌的生活习俗虽然具有狭隘的教派性,但由于它基于一种神圣教义的内涵而得到教民的认同, 并成为它们宗教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些宗教生活习俗在长期的生活演变中,逐渐脱离宗教仪式,成为一种民族风俗. 这些生活习俗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和庄严性, 又化解为民族惯常的生活习 ( 三) 整合凝聚功能 宗教文化的整合凝结功能 , 具有使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或各种社会势力,集团凝聚成为一个统一,一致 的整体的作用,并且能促使其内部的团结. 宗教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是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仪这三大宗教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种群体,个人与社会集团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意识的宗教文化共同体 , 并进而产生组织上的整合. 在此基础上,在宗教文化共同体内唤起一种强烈的认同意识,从而增强和促 进共同体的内部团结与一致. 宗教文化具有认同的特性,对于相同或相似宗教文化的认同,人们往往通过宗教意识,宗教伦理道德,宗教规范,宗教表达方式方法等获得. 正是在宗教文化认同基础上,体现出强大的整合凝聚功能. 宗教文化的认同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有着巨大的作用. 宗教文化不仅仅是一个信仰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一个与民族共同体密不可分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问题,成为该民族文化生活的特殊标志. 宗教文化的功能远不止这些.仅从以上所述就可以看出,在人类历史上宗教文化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宗教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形成,民族发展及民族演变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推荐阅读: